要的是表里如一的均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丁善辉

    在各地大力推行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今天,按理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硬件建设水平的差距已经不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带着孩子奔走择校?面对追逐名校这些“教育顽症”,我们需要重新反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重硬轻软、重建轻用、重物轻人、重外轻内的现象。

    修好了“面子”,空虚着“里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是各地深度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之一。不少地方陆续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校际教育均衡的项目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域教育硬件和软件发展水平。尤其是农村学校,借助这些工程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化解之力,逐步摆脱了经费不足负债运营、师资匮乏课程难以实施的尴尬处境,破旧的校舍变成了当地最好的建筑。

    然而,硬件设施的显著变化并未带来教育教学质的提升。由于在教育管理理念、设施使用效率、课程执行力等方面缺少有效跟进,一些学校耗费巨资投入的教学设施长期闲置,学生依然蜷缩在教室里啃书本、磕分数。尽管学校的设施完善了,但光鲜的外表下是应试教育的火热、办学效益的低下和文化内涵的浅薄,难成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

    占有却未拥有,均衡成为平衡。学校虽然“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却疏于“驾驭”资源,具体表现在:由于没有建立配套的投入效益问责机制,地方政府重投入、重建设而忽视效益检验,造成建设与使用“两张皮”。

    对硬件资源的使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指导、管理和监督,由于缺乏对使用效益可操作的评价,最终只能从使用记录上主观臆测使用效果,对硬件资源能不能用、有没有用、会不会用、用得如何却无从考量。另外,一些新型设备和信息技术资源的更新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更高,会不会规范使用、能不能有效使用,亟待培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由于中考高考评价方式方法尚不健全,学生技能评价的等级制与书面考试的分数相比似乎分量太轻或过于模糊,倒逼学校不负责任地对一些资源、课程进行有选择的使用和实施,造成资源闲置、课程不能开全开足。

    秀外更要慧中,“得益”彰显“效益”。如何突破教育均衡重硬轻软、重建轻用、重物轻人、重外轻内的瓶颈,让教育资源在充分使用中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在学生“得益”中彰显“效益”,真正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既“秀外”更“慧中”,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区域教育实际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积极构建并完善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考核体系,引导学校重视内在建设和内涵发展。在评估项目设置上加大师资队伍配套、全面课程实施、学生综合素养、特色内涵打造等项目的权重;在评估等级指标设定上突出考评过程的可操作性和被监测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能见度,避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虚无界定;在考评方式上要以现场随机考察为主,考量学校办学常态,针对存在问题开具纠正处方及时交办相关部门限期整改,同时跟进整改后复诊。另外,尽快制订国家层面的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标准。特别要完善学校教育教学配套体系建设,重视课程实施资源的配套建设,师资队伍的配套跟进,以及学校特色课程配套建设,保障教育资源充分使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