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向三线城市“回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万玉凤 实习生 姜元昊

    11月15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主办的“凤舞燕京”——顺德高端人才交流洽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这已是该县级政府第三次组团进京揽才,美的集团、格兰仕集团等85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参会。与前两次不同,今年的招聘活动一开始,不少展位前,应聘者便排起了长队。洽淡会吸引了来自北京等地数十所高校近4000名求职者。

    校园招聘一直是“就业晴雨表”,眼下2015届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大幕已经拉开。中国教育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不再“眼高手低”,在就业选择上更理性务实,只要适合自己,哪怕去县级城市发展也欣然接受。

    薪资并非最重要,发展前景是关键

    来自广西的小陶,是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地点,这也是他来顺德专场招聘会的原因:“虽然顺德是小城市,但发展很快,离家也比较近,我很愿意去那儿工作。”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从多家企业招聘负责人处了解到,今年应届毕业生向生源地回流的趋势明显。

    “来应聘的毕业生多数是南方的,与广东临近省份的生源尤为集中,广西、江西、湖南等省份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佛山市顺德区致胜威家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灏民介绍,“离家近,成了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不少受访者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前几届面临的更加严峻。

    2015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小卓坦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选择更加务实。

    大城市为跳板,小城市是归宿

    “现在‘北上广’就业形势不好、房价高、压力大,所以逃离‘北上广’是一个好选择。”清华大学热能专业2015届应届硕士毕业生小朱说,“我以前也考虑过逃离,现在觉得工作平台很重要,想先在大城市工作扩展视野,过几年再考虑去别的城市。”

    同样有“大城市锻炼,小城市发展”想法的毕业生还不少。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求职者告诉记者,大城市工资高,先在大城市攒几年钱,有一定资本后再回家乡创业。

    除了应届毕业生外,还有一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也来参加此次洽谈会。小王毕业于云南大理学院泰国语专业,已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门工作了几个月。谈及转换工作,他认为,要做市场类的工作,最好选择在大城市。“但是北京的消费高,压力更大,在大城市学习后,最终肯定是要回老家的。”

    林灏民介绍说,他是广州人,大学毕业选择到顺德工作时,周围的很多人不理解,可他这几年的切身体验证明当初的选择是对的。顺德虽小,但位于广深珠腹地,既有大城市的发展空间,又兼有小城市的休闲。在他看来,在中国面临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只要有适合发展的空间,能够舒畅发展,小城市反而是更有利的选择。

    政企扶持优待,凤凰择木而栖

    在清华大学顺德专场招聘会现场,记者发现,所提供的人才需求岗位,绝大部分是中高层管理职位或科研岗位,其中包括总裁、总监、总经理等高管职位。中学教师岗位开出的年薪,有的已经达到近20万元,100万元以上年薪的需求岗位有17个,部分岗位年薪甚至高达150万元。为了提高招聘效率,部分企业掌舵人亲自到现场拍板选才。

    毕业于云南大理学院的小王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并不太了解顺德,这次看到很多介绍资料才发现,原来有的企业待遇这么好。

    “大学生对全国各区域的发展情况不甚了解,造成求职时信息不对称,加之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是形成人才流动瓶颈的重要原因。”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政务委员、民政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谭志亮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高端人才,顺德区实施一系列人才新政,体现了引进高端人才的诚意,增强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顺德区不仅连续举办三届“凤舞燕京”等引才品牌系列活动,还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人才工作载体,对来顺德工作的人才,依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经费、补贴、投资、居住配套等各方面的扶持。

    “以县域为单位组团进京招聘的地方政府,目前还为数不多,从当初不少毕业生对顺德一无所知,到今年很多学生有备而来,通过3年的实践,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顺德发展创业,收获成果。”谭志亮表示,大学生多了解一些吸引人才的扶持政策,多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不失为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好对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