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毅哲

    在鼓动人们和窒息现实决裂的口号中,“生活在别处”或许是其中最浪漫的一个了。每逢有为了改变而“转身”的人出现,都少不了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出小名的被街坊邻居茶余饭后扒拉扒拉,出大名的则被公众严肃认真地议论议论。

    比如在本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弃北大读技校”的主角周浩。尽管从名校退学者并不鲜见,但他们往往是弃一所名校再考到另一所名校。像周浩这样从中国最顶尖学府跳到技校的,也实在是蛮拼的。毫无意外,决定转身的周浩承受了各方面的压力。不过还好,他现在的情况还不错,不仅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而且很多大公司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与周浩比,安徽女孩王香君的转身并不太顺利,而且前途至今还有变数。17岁的王香君是位盲人,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三年级学生,成绩优异。本月,安徽省开始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专业文化考试报名。想圆大学梦的王香君在报名时遭遇曲折,因为需要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只会盲文的王香君无法完成普通的书面签名。虽然最后报名得以完成,但王香君前面还有一个个问号:她该如何参加考试?有没有可能拥有一份可以保证答题速度的盲文试卷?即使考上,会不会有普通高校愿意接收?

    这样的疑问非常现实。因为在去年,河南确山县盲人李金生成为全国普通高考中首位使用特别定制盲文试卷的人。然而在实际考试中,很多细节还是无限放大成为“拦路虎”。比如写盲文卷,需要拿盲文针一个一个戳,速度很慢。如果用电子试卷,就会好很多。最终李金生4门交了两张白卷,总分只有58分。

    循着王香君的忧虑回望周浩的转身,我们会发现一些并不轻松的事情。想一下,如果北大可以让他顺利地转院换专业,如果旁听院系可以给他更多教育资源,如果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充分对接,他还需要承受这样的落差,来到一所技校吗?正是因为没有这种可能,他才不得不以最终引爆新闻点的方式另寻出路。

    王香君和周浩的经历凸显着同样的逻辑:转身之难,难在意图转身之时却发现无路可走。如果这种困境源于个人,我们或许还能用文艺青年的腔调感慨一下“这就是人生”,但是如果造成困境的原因在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乃至缺位,那我们就不得不严肃地表达忧虑和寻求改变的迫切。我们对建设“教育立交桥”的口号已经很熟悉,其实很多社会领域都需要立交桥,因为立交桥越多,意味着人们的选择越多,这实在是个人宝贵的权利。一个社会是否尊重个人价值,是否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个问题就可以看出端倪:当有人需要转身的时候,我们给他修好路了吗?

    在现阶段,“生活在别处”,法国诗人兰波这句充满着法兰西浪漫风情的名句,或许并不能掩盖人们当真转身时所要承受的煎熬,多少人正是在此瞻前顾后,停滞不前。所以我们要为那些勇于转身的人喝彩。不管最后结局如何,当决定转身的那一刻,他们已经赢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