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禁了之”暴露“懒政”思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期,全国多地集中整治“黑校车”,一些地方却仍停留在对“黑校车”的“一禁了之”,安全细则在《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两年后仍未出台。

    ■新华社记者 丁静

    12月3日,贵州一辆7座“黑校车”被“塞进”16名幼儿;11月26日,山东德州荷载8人的“黑校车”装了18个孩子,有的甚至坐在天然气瓶上……近期,全国多地集中整治“黑校车”,一些地方却仍停留在对“黑校车”的“一禁了之”,安全细则两年仍未出台……

    细数一段时间以来对行业“黑户”的管理,不少是禁令的“急刹车”;“黑摊贩”阻塞交通就对市场“一拆了之”,“黑车、黑摩的”违法就禁止所有的电动自行车……由于缺乏后续监管,这些行业“黑户”反而在监管之外野蛮生长,“运动式执法”陷入“你来我跑,你走我返”的恶性循环。

    遇问题就“急刹车”,行业“黑户”仍在野蛮生长

    近期,各地密集查处因改装、超载、驾驶员无证上路等原因屡屡“夺命”的“黑校车”。11月22日,山西省万荣县河镇庙前村“苗苗幼儿园”的“黑校车”被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县教育局副局长廉振荣等7名干部荣因监管失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此时,距离2011年甘肃庆阳正定县幼儿园校车事故导致21人遇难,在全国敲响“黑校车”警钟已经三年。

    为了加强对校车的管理,我国2012年出台了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下发《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对校车安全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要求,包括保障就近入学、优先农村地区、强化公共交通、细化监管责任等。

    但记者采访发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虽然实施两年,但各地落实情况不一。本溪市教育局安全处处长曲正波说,国家条例出台后,不少省市甚至还没有出台相对应的地方校车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没有配套跟进措施,一些地方干脆对校车‘一停了之’。反而使校车安全问题‘由明变暗’,学校规避了责任,风险转嫁给家长和孩子。”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史贻云说。

    与此类似的还有“黑幼儿园”的管理。自2013年底以来,广东六部门联合整治无证“黑幼儿园”;今年4月,省级部门进行了抽查验收,仍然发现一些无证“黑园”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

    “‘黑园’的存在主要由于入园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一些家长指出,依靠有关部门的一次次运动式整治,对“黑幼儿园”一关了之,孩子上学问题怎么办?

     “一停了之”陷入“你来我跑、你走我返”怪圈

    记者采访发现,“一停了之”、“一关了之”的背后,是有些部门行政思维作祟,或者抱着“运动式”执法思维搞治理“一阵风”,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简单粗暴”忽视群众需求。2013年,位于北京市广安胡同的一处市场因违章建筑等原因被拆。但市场拆除后,不少商贩仍旧聚集在原市场不远的地方摆摊,阻塞交通等问题并未解决。政府只能每天派城管和保安“值守”,终日上演与“黑摊贩”的“猫鼠游戏”。

    “懒政思维”逃避监管难题。2014年10月,广州市对电动自行车进行全面“封杀”,原因是非机动车和摩托车违法大量存在,并逐渐发展成为集交通、治安、社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一些网民指出,“黑摩的”、“黑出租”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城市公共交通短缺给予了生存的空间。要对电动车“急刹车”,就不能让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长期存在。

    治“黑户”需摈弃“官架子”,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专家认为,“一禁了之”看似密,实则疏,这些拿着“官架子”的做法既不能解决问题,也折射出有些职能部门能力不强、信心不足,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驱走‘懒政’并非易事。当前,治庸治懒风暴的矛头更应该指向提升政府运行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摈弃简单粗暴、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改善僵化的社会治理思路。”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

    山西省法制办副主任刘钢柱说,政府往往忽视或未认真对待“运动式执法”的弊端,即没有对人的合法权利给予尊重,忽视法律规定的行政执法程序;而“运动式执法”的震慑力是短期的,违法行为往往“你来我跑,你走我返”,就形成了“问题不止,运动不止”与“运动不止,问题不止”的恶性循环,最终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说,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考虑管理方式的适当性问题;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合作型治理、参与式治理和柔性化管理。在一些涉及百姓利益的问题上,应该在政策出台前多听取民意,争取百姓参与治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