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引发的教育思考(二) 赵新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按语:最近,我分别抽取了一所农村和城市小学4、6年级中的1个班级(各50人),针对“学生特长理想、课外活动、家校合作、家长教育期待”等有关问题,从学生和家长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很出乎预料。由此引发出我对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的诸多思考。

  从这次问卷不难看出,无论是城市组还是农村组,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无论是学生的“特长”“理想”选择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待,都呈现出多元、务实的特色,特别是在家长“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答题上体现得更为充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待可以用下列关键词来描述:责任心、自信、适应能力、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对社会有用、友善、乐观、活泼、诚实、宽容等,排在首位的是责任心,其次是自信、适应能力和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强调责任心培养在城市组尤为突出。在教育的终极目标上,都呈现出十分务实的特点,不再片面地追求学历,而是注重人的发展,如在城市组100位家长中没有一例把孩子成为名牌大学生和大“家”作为最高期望的。相比之下,农村组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家”的愿望则强一些,如“考上名牌大学”当“博士”“科学家”等,但为数很少,连 10%的比例也达不到。一位城市家长对孩子的前程是如此描述的:“最希望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轻松的少年、浪漫的青春、喜欢的工作、幸福的家庭,无论是怎样的,她的人生只能自己走,在过程中去体验,并成为快乐幸福的人。”

  由此不难看出,和老一代相比,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的家长们,对学校教育期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难免被打上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烙印,即求变、求异、求实。而这些世纪之交出生的孩子们,更是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浸濡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则明显地携带着开放、多元的信息,呈现出自主发展、不拘束缚、追逐个性的特点。

  由此我在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目标仍然停留在培养固定的“楷模”和“榜样”的层面上,仍然一味地追逐分数,片面地追求升学;我们的德育教育仍然是模式化地“时刻准备着”;我们的课堂仍然在“教师教、学生听”,我们的教师仍然在那里“满堂灌”……如此这般,我们的学校教育能跟上时代的节拍吗?

  我们期望的学校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鉴别”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新生代的教育目标,因为过去的一元社会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模范”和“楷模”,已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需求。要通过学校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中学会:如何辨别陈词滥调,如何分辨社会旧俗,如何从广告语中甄别事实,如何解读别人的说笑,以及从报道中找出重要的新闻。这些教育目标可能具体了些,但确实很具前瞻性。

  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校应扼守住一个“底线”,就是开足开全课程,尤其是所谓的小学科课程,如音体美、科学、社会、计算机等,这些学科虽然属于“非考试”学科,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学校而言,小学科的开设可延伸至“学校特色”、“学校文化”,乃至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而言,可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而言,可张扬个性,发展兴趣。

  一次到一所农村小学搞教研活动,发现在一个简陋的教室里,一名音乐教师正在组织二十多名学生进行形体训练,顿时感到惊讶!我有些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要开设这门选修课呢?”那位美丽的女教师竟不假思索地说:“不为别的,就为提升我们这些农村女孩子的气质,使她们将来走到城市里不至于显得‘土’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