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生命的欢会 □ 林高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于阅读体验来说,个体独立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抱慰,两三个人谈论阅读是一种精神的依偎,而学习共同体的读书研讨活动是一种生命的欢聚。在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该校教师在“共享阅读、共享教育”中逐渐成长,让我们一同感受他们的阅读成长体验。

  阅读是“悦”读。“今天,我们带着过节的心情,一起来分享在读书及思考中获得的幸福。”黄荔军院长在读书节开幕致词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在“娱乐化”时代,物质的追求与感官的快乐逐渐淹没了“灵魂的感动与微笑”。读书,也许是一条拯救快乐与灵魂的道路。诗人泰戈尔写道:世界啄我以痛,要我报之以歌。生活中有诸多的烦扰、纷杂、混乱、苦恼……我们如何含茹,如何承载,如何涵润?转化之道,莫过于通过阅读这一精神活动,让纷纷尘事、攘攘俗念,归本复静,在一次又一次静静地沉淀中,我们获得灵魂的安宁与内心的皈依。智慧与快乐就从一颗安静的心中散逸而出。

  《大学》中谈到的定、静、安、虑、得,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描述阅读的心灵体验的过程。阅读的快乐是一种精神性超越的快乐,它以自由的轻盈暂时忘却生活的沉重,以想象的穿越无可抵御地击中人们心中最温存而脆弱的部分……阅读的快乐首先是对自己内心生活的调养,同时也是对人生姿态与日常行走的调理。其次还来自于对自己智性的启迪。李月萍老师对于孔子人生的不同解读让人很有启发,在她看来,孔子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乐观、谦虚、安贫乐道、善良、知错能改、实事求是,也爱虚荣、作风强硬、固执……一个与我们内心深处不同的孔子的形象就是对我们思维的冲击与智慧的丰富。

  阅读的快乐也源自于分享的乐趣。在许多老师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中,大家或会心微笑,或开怀大笑——这种乐趣融汇着情趣、智趣、理趣。这是一种精神上无形的接力,不断地共鸣,不断地补充,不断地丰富,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新奇,充满不可预期的精神生活,智慧也在不断增长……每个人都往文明的篝火中投入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一小块思想的柴火,对话中的精神之火就会升腾不息,蓬蓬燃烧。徜徉在充满意义与快乐的对话的溪流之中,每个用心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阅读的欣悦。

  阅读是“越”读。书籍的世界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精神财富与智力宝库。生活与生命本身也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与开放性。这就注定了真正的阅读也是无界限的。如果一定要给阅读立下边界,那么,阅读的边界是心灵的边界,阅读的边界是思想的边界。任何能润泽智慧、点化生命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大都是引导我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越界”。要获得大思想、大智慧、大视野,我们必定要有兼容并蓄的胸怀,文理兼通的情怀,否则就是“自我设限,画地为牢”。没有广博阅读为基础,便倾向于“偏食”式的阅读,其结果就是“精神发育的畸形与灵魂的不健全”。

  “越”读,就是跨越学科的界限,跨越了书扉的界限。在整个阅读世界中,“跨越”一步,就海阔天空、鱼跃鸢飞。郭海燕老师的《做务正业的语文老师》中引用张志公的话:“一个语文老师,不读书,不看戏,不旅游,不交友,才是最大的不务正业。”于是,郭老师说,换言之,“读书、看戏、旅游、交友”是语文教师“务正业”的表现。其中,他还引述恩格斯读书是无所不读,甚至对于妇产科的书籍也读得津津有味……这里虽然是针对语文教师而言,其实也是对所有的教师所说。只有拥有丰富的、生动的、完整的精神生活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精神丰富、气韵生动、生机勃勃的学生。“越”读简而言之,就是读书、读人、读世……唯有“越”读,才有真正的阅历,才能为丰润的课堂奠基,也才能滋养孩子的人生。

  阅读是“业”读。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尊严在于“生命的成长”。这种生命的成长,不仅表现在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导航,更表现在为自己的生命成长负责。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强调对学生的成全,而对于教师自我的成就被漠视、忽略和淡化了。所以造成这样的景象:一说起学生就灿灿烂烂,一想起自己就窝窝囊囊。《学记》中谈到,教学相长。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才是教育教学的最大成功!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第一责任人,如同任何人不能替代别人思考一样,任何人也不能替代别人成长。在这个背景下谈论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迫切且有意义。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学生第二》,其目的在于倡扬教师成长是学生成长的前提。一个教师如果不能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他就注定无法培养、教育和发展学生。孔子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是一种学习的专业,学习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习。读书之道贵在由博返约,由博而专。对于许多教研员及教师而言,专业阅读显得比较匮乏。“术业有专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我们的专业所在。没有专业的修磨,也就很难植入一种内在的尊严与自信力;没有专业的精进,也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学的创造力与指导力……我们专攻的术业与专业在于什么呢?其实各个学科组的老师都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回答。通过“业”读,我们才能修业、敬业、乐业、创“业”!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