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教师下乡支教伤不起 □ 王 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某县教育部门为了缩小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在县域内推行“城镇教师下乡支教”政策,对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明确下达了每年的下乡支教指标,并把支教完成情况作为学校的一项考核内容。为鼓励城镇教师下乡支教,该县还将下乡支教与教师的职称晋级挂钩。此举本意虽好,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怪现象:

  支教变成“另类香饽饽”。大家都知道,支教活儿不简单,城镇教师要放弃优越的环境,远离自己的家庭,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工作、生活,很多教师宁愿放弃这个职称晋级的机会也不愿意去支教。但是该县情况却不同,“有门路”的教师反而成了支教的主力,在他们眼里,支教是块“香饽饽”。为什么呢?原来,此“支教”不必下乡,于是,有人在县教育局“支教”了一年,甚至有人在家里“支教”了一年,更有甚者,有人“支教”一年,在外做了一年生意,竟然被评为“优秀支教教师”。

  支教不受外派学校欢迎。需要晋升职称的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在本校一般处于教学一线,有些还是教学骨干、能手,这些人一走,势必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于是,外派学校就会安排教辅人员、后勤人员或是年龄偏大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教师去完成指标。

  外派教师不安心。外派教师总觉得自己是来“镀金”的,一年结束,就回原学校,教学中成绩的好坏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自己来只是“走过场”,于是在工作中就得过且过,能生病就生病,想请假就请假,能遥控就遥控,支教成了一场“游戏”。

  受援学校不待见。受援学校看到派来的多是“老弱”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也只能给他们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科目。支教过程中,一些教师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教学上不用心,日常工作中也不能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打乱了受援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使得受援学校很尴尬。

  支教本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举措,却因为种种原因,让各方都不满意,真是让人伤不起!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郧县谭家湾中学)

  欢迎读者来稿讨论本栏目话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