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超级中学”拷问教育公平

  刘志权在《京华时报》撰文称,教育均衡,意味着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经费等教学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但是,日益盛行的“超级中学”之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的庄严许诺,正面临着落空的尴尬。

  超级中学,可谓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它们坐落在城市,享受着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积聚了当地和周边地区一流的师资和设备,进而凭借晕轮效应和先发优势,垄断一个地区甚至全省的优秀生源。形成的现实是,一个超级中学的学生数目动辄以万计,往往是通过“尖子生”组成“强化班”来提高升学率,并通过向更多的普通学生收取巨额的择校费来谋取利益。

  理想中的教育公平,应该如同一个健康的人体,他的肢体应该是匀称的,血液把充足的营养送达周身的每一个神经末梢。但超级中学的存在,却如同一个营养的劫取者,它以局部肥大的代价,换取了四肢的萎缩和苍白。

  在商业领域,对企业有《反垄断法》可以进行审查,对超级中学的扩张,其实也可以引进类似的监督制度;或者如果我们改进对地方政府教育政绩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相信此风并非不可遏制。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政策,不是制度,而是行动的决心。

  

  教会孩子“求助”

  杨凤霞在《新闻晚报》撰文称,一名13岁女孩,在等不到妈妈的情况下,在超市门口向路人连借两次手机,没人借,小女孩伤心地哭了。笔者认为,这类事件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教育方面做得实在不怎么样。小女孩的妈妈殷女士说,她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女儿要助人为乐,现在经过这件事,让她疑惑是否还要这样教育孩子。“我更希望能通过这件事,唤醒更多人的良知。”但是,请问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你们告诉过孩子在遭遇困难时应该如何向别人求助吗?

  就拿借手机这件事来说,如果你告诉孩子,应请求别人帮你打电话找父母,那么肯帮忙的人是否会多一些?事实上,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回避“自己遭遇险情”的情况,总愿意把自己当成强者,而不愿意把自己假设成一个需要帮助的弱者。但实际上,学会如何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应该更重要,终归需要帮助的人是个体,而可以提供帮助的往往是群体。(钟禾 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