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 走向何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是课改能否取得成功的决战场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提出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人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就是唱唱歌,画画画,弹弹琴,跳跳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改变才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决定这次课程改革最后能否取得成功的决战场。必须抓住课堂这个突破口,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抓好课堂45分钟,素质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对于素质教育,如今人们已经达成一些基本共识:素质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不能只关注少数尖子生,而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负责。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当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当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负担,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和成就感,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习惯,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

  目前,课程改革已经从理念层面进入到课堂教学行为的层面。一些区域和学校的课改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显著成效,正是由于他们不仅仅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而且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是决定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高中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经历了从冷眼旁观到简单应付,从激情投入到困惑迷茫,从自我反思到幡然悔悟的过程,但同时仍然有很多教师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从原来的满堂灌到后来的满堂问,再到几乎完全隐退,“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并不是经验的简单平移,而是以自身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将他人或自然界的“经验”重新组织并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因此,单纯的灌输和传授并不一定能让学生“学习”,而很可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甚而干脆睡大觉。这些传统教学中颇具喜感的景象我们已经见得太多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教师的作用,更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教了。只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课程资源的组织者,很多时候还是学习方法的示范者和高深知识的讲授者。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并不是完全不要教师讲授。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至今在教育最先进的西方国家也仍然普遍存在。正如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当然,在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体制影响下,个性、自主、自由的探索被严重压抑,中国的教育深深地打上了权威主义的烙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精神。

  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权威主义应该让位于师生对真理和知识的自由探索,教师的单向传授让位于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师一言堂让位于师生多元对话。

  当然,作为“学习者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仍然是不完全平等的,这里的不平等指的不是人格上的,而是由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不同所致。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专业服务和帮助,作为教师,知识、经验和学识远高于学生,其职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引导、帮助学生学习。

  必须承认,在现实中,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比较低,在某些知识和能力方面还不如一些优秀的学生,无法承担作为合格教师的责任,这是中国教育的现状。以致有人指出,高中课改最麻烦的问题是“教师的素质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因此一概否定教师的作用。道理显而易见,如果教师不需要教,教师这一职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教育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行业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面对很多教师素养不高的状况,需要做的是大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如此才能提升高中教育的质量。

  纵观全国高中课改取得成功的区域和学校,方法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有一个点是相同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充分激发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强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专业引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改变“高考指挥棒”的导向

  

  高考对中国人的影响超过任何一个国家。从进入幼儿园甚至更早,中国人就开始为十多年后的高考日夜兼程。然而很多人在还没有到达那一天便中途退出,甚至一些学生因不堪忍受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煎熬,选择了悲壮地离开这个在他们看来毫无乐趣的世界。

  在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和一千多年来科举制度的影响下,面对社会生存压力下激烈的升学竞争,当前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已成为中国教育文化的主导,“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成为大多数学校奉为圭臬的信条和实践。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已成为高中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培训专家组成员叶延武说,“在一些学校里,素质教育变成提高应付考试素质的教育,创新教育衍生为以更智能化的手段去获取高分的工具。许多地区层层下达升学指标,各种有关考试的统计数据条分缕析,名目繁多,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高中学校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叶延武认为,当前高中素质教育推进的难度远远超过预期。校长和教师不得不经常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满堂灌等,然而这些做法连他们自己也并不认同。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成为普遍现象。唯升学率的评价体系导致校长自主办学的空间很小,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是千校一面,千面一腔,办学特色难以显现。

  叶延武建议,倡导学校的“绿色升学率”。考察一所学校的升学率,要看是如何取得升学率的,即投入的效益性。要把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的多少、近视率的升降、体质状况的优劣等作为评价高考成绩的重要参考因素。高考方案要体现课改的精神。高考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高考方案要合理而可操作,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现行的招考办法过于单一,高考的功能太强,对课改压力太大。要加快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步伐,采用多种形式选拔学生,不能以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定终身。

  “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列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教育部将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指导高中新课程省份探索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期待更科学合理的考试招生制度早日出台,改变“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将高中教育引向真正符合人的发展的道路上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