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中学 高考不只是考知识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 李志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基础教育领域的课堂改革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作为承载基础教育终端的高中,如今已被推向风口浪尖,越来越多的校长在思考:我们要不要改?敢不敢改?这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改了以后会不会影响我们的高考成绩?毕竟面对家长的期望,面对目前社会普遍形成的价值取向,能够让子女考上大学的高中才是好高中,至于用什么方法去教学在家长心中并不重要。这也是高中课堂教学改革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

  陕西宜川中学从2006年关注课堂教学改革以来,高考成绩取得了长足进步,每年的一本、二本上线人数都以百人递增,高考的一本、二本上线率、生均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延安市各县区第一。这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也是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最好的回报。这些成绩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一个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不会影响高考成绩的提高。

  破解这一难题,在校长孙明贤看来,首先要厘清两个认识:一是自主课堂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二是高考究竟在考什么?

  宜川中学的自主课堂,本报曾作过详细报道,在这里重点关注一下“宜中人”的高考观。

  孙明贤认为,高考不全是考知识。“以往人们在总结成绩时,往往看群体的多,关注个体的少。事实上,每年的高三毕业生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圆自己的大学梦,而这其中有相当一些学生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差生,有些甚至是一些平时考试中的优秀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每年的高考考试中也总能走出一些黑马,一些平时考试中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由于自己良好的表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

  分析其中的原因,孙明贤认为:高考其实并不是考知识,还涉及到更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信心、思维、方法,等等。

  针对这些实际,宜川中学在高一、高二阶段全面推进自主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质疑、归纳、总结、展示的能力,培养阳光、自信的性格;通过自主管理锻炼学生关爱集体、勇于奉献、敢为人先的能力。到了高三阶段,他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淡化对成绩的关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梦想。“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高考不过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走向这个舞台的学生,大脑装满知识,心中充满自信,手中握有方法,哪有不胜的道理,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协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孙明贤说。

  记者手头上有一份宜川中学今年高三年级关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开发的方案。在复习备考的一年时间里,学校分几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目的是将高考这个具体的目标任务分解成一种具体的、可实施的过程,真正体现“高考不全是考知识” “救学生于题海”“化知识于无形”这个思想。

  第一阶段,主题是“好习惯成就一生”,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间安排在2011年8月10日—9月10日,为期一个月。第二阶段,主题是“好方法事半功倍”,重在学习方法指导与形成。时间安排在2011年9月20日—10月30日。活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让教师进班和学生交流本学科的学习方法;第二,让学生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方法;第三,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己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三阶段,主题是“好心态无坚不摧”,重点是进行信心教育和挫折教育。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但是随着考试成绩公布,学生的心态又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急躁、失落的情绪,所以急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面对一时的失败。

  第四阶段,主题是“勤反思事半功倍”。时间安排在第二年2月20日—4月20日。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反思,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阶段,主题是善总结必定成功。进入考讲阶段,学生的心态会迷茫,目标会模糊,动力会下降,此时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巩固胜利成果,年级帮班级,班级帮学生,对自己的已有知识、薄弱环节、易犯错误等进行全面的总结,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的努力纠正问题,巩固成果。时间安排在4月20日—5月20日,要求以班组会为单位,明确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总结知识,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提高措施,及时关注进步,树立必胜信心,以最好的精神状态走向高考考场。

  高考不只是考知识。宜川中学在学生非智力因素开发方面积累的经验值得借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