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城区是浙江省杭州市主城区,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都处于较高水平,是浙江省教育现代化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区。但作为杭州的首善之区,由于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特殊性,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有着更高的期待,因此也聚集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如何科学管理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激发教育活力,仍然面临方法与路径的瓶颈。

    2009年5月,上城区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研究。项目从“管办评分离”这一教育治理的重大课题入手,通过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提高教育治理水平、提升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上城区“管办助评、各归其位”的教育治理经验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被教育部评为义务教育均衡优秀工作案例。

    以简政放权实现规范管理。上城区教育局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做到依法行政、按章办事。为避免一放就乱的局面,着力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提升精准服务力度,重点对教育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明确行政决策流程、行政管理流程和学校管理流程,先后出台《学校安全工作规范》《学科教学规范》等5个杭州市地方标准和21个区级地方标准。为了加强精准服务,区教育局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严格审核各类下发给学校、教师的通知和文件,最大限度减少会议,减轻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为鼓励学校自主发展,上城区教育局还下放学校办学自主权、时间安排权、资源分配权、结果考核权四个方面权力。通过改革,管理部门与学校的关系更加明晰,学校由原来的全盘执行到可以有选择性地执行,办学自主权明显增强。

    以发展规划引领学校自主办学。上城区高度重视依法治校工作,在全区100%完成“一校一章程”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学校决策机构的组成、职责和议事原则,明确学校内部各类机构和学术科研组织的工作职能、管理与运行机制,公开学校接受社会监督的办法,形成了科学的长效机制。

    同时以“三年发展规划”这一抓手将学校发展的框架付诸行动。一是行政助推规划制订。从2009年起,上城区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始制订并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在规划制订年,区教育局组织专家进行规划制订的系统培训,帮助学校总结办学经验,及时诊断问题,为科学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助力。二是学校分步实施规划。学校根据规划确定目标,按实施领域和进度进行任务分解,对重点领域提出行动计划,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各利益群体参与学校决策、发展的积极性,区教育局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加强规划过程监控。学校成立规划管理部门,每年开展自评,加强自我监控。区教育督导与评价中心开展外部监控,采取关键指标实行日常监控、核心工作按月汇报、重要指标年度评估,全部收集、掌握学校第一手信息资料。

    以专业服务导助师生持续发展。与其他县区管办评分离改革相比,上城区提出了导助机构的概念,明确了区教育学院、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直属部门为导助服务机构,剥离其行政管理功能,以专业导助师生发展。按照《上城区服务型教育机构改革方案》的思路,每三年组织一次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岗位竞聘,通过第三方组织的满意度测评,强化导助机构人员的服务能力与工作水平。

    根据以学生、教师发展为根本导向的思路,上城区将部门导助机构的职能进行了重组或调整,设立了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按需开展定制式教研、跨学科教研、年级团队教研和校际联盟教研,指导、助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

    以绿色评价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上城区强化督导部门的独立性,成立上城区教育督导与评价中心,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以第三方身份对学校实施发展规划和学生发展水平进行考核与监测,科学评价教育结果。把对规划的终结性评价作为校长任免、学校绩效考核的关键要素。同时,按照发展性评价理念,过程监控结果不作为年度考核依据,只向学校公布实施情况,肯定成绩,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根据监控结果,学校研究后续行动改进方案,并适度调整规划,保证学校办学的方向和效果。

    近年来,上城区非常重视大数据在教育评价中的运用,区教育局依托高校专家组的指导,围绕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进行全区发展性测评。同时,全面开展“读懂学生”活动,通过收集、分析和应用教育数据,为综合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