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捆绑”出的精彩

  我们班有68名学生,4人一组,从学习到生活,都实行“捆绑式”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了,互帮互助增多了,默默无闻的减少了。

  手,动了

  课堂上,我转身写板书,忽听身后有人细语:“举手,举手!”不用回头我就知道是王正光组发出的声音。我转过身,扫视这组:3个孩子直直地举着手,眼光定定地看着王正光。很少举手的他终于慢慢地举起了手,而且,答案正确,声音响亮。

  “同进退、会合作、有效果”,这是我给王正光组的评价,也是给课堂注入的兴奋剂。学生意识到合作是老师评价小组的重要指标,于是不再只顾自己表现,也能兼顾组员了。

  教师评什么,学生就有什么。很快,一只手,两只手,三只手,匍匐已久的手高高举起,性急的张鹏骄竟然因为我没有及时叫他生气了……

  字,正了

  仁瑞聪思维活跃,非常聪明,可字写得张牙舞爪,批改他的作业,就是谜语连连猜,更恼火的还是他的屡教不改。小组成立后,组长刘钰也盯上他的字了。仁瑞聪作业有错,刘钰牺牲活动时间把错题一道一道抄下来,然后和仁瑞聪一起改;写作业,刘钰时不时地提醒他把字写好;节假日,叫仁瑞聪到她家去写作业。慢慢地,仁瑞聪的字写正了,学习也更上一层楼了。

  没想到,老师都束手无策的问题,却在组长那儿迎刃而解了!

  心,开了

  郭晟瑞是一个很腼腆的男孩,胆小到点名的时候,都不敢答应“到”,自从入学后,我从未听他叫过一声“郭老师”。无论是上课还是课后,他一句话也不说。我看着这个把自己封闭在沉默世界里的孩子,无比心痛。为了让他开口,我尝试了很多方法,鼓励过他,也激将过他,并提醒其他学生一起关心他,帮助他,多和他玩。学期初我还在一次作文评语里对他这样说:“晟瑞,多么盼望你能叫一声郭老师。”慢慢地,这孩子课下能和同学们在一起了,可课上还是一言不发。今天,又轮到郭晟瑞汇报了,他还是老样子,一动不动,一言不发。这时,小组长开口了:“让我和他一起读吧。”这孩子就站起来,羞答答地,开口和组长一起读起来了。虽然声音颤颤巍巍,但毕竟开口了。我激动地当即表扬:“同学们,这就是小组的力量,大家把掌声送给郭晟瑞,也送给他们小组!”

  下午刚上班,我收到了郭晟瑞家长的短信:“郭老师,郭晟瑞今天回来可高兴了,说老师叫他和同桌站起来读导学案了,还让同学们为他鼓掌了。我非常感谢您把阳光洒在孩子的身上,用一种适合他的方法对待他。在此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

  让消极的孩子变得主动,让懈怠的孩子变得认真,让胆怯的孩子变得勇敢,这是小组“捆绑式”评价的巨大作用,也是身为教师的巨大幸福!

  (作者系山西省忻州市七一路小学 郭彦君)

“专家”诞生记

  我是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进入高一下半学期,教的是《政治生活》,内容较枯燥,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课改推进中,我发现提问的人数越来越少,学生们只顾忙于“学习导航”内容的完成。

  有一天,在自主课上,我安排好学习任务,发下“学习导航”后,有个学生问了一个问题,我当时感觉有些说不清楚,灵机一动,就把问题写在了黑板上,对着全班说:“黑板上的问题哪个小组能解答,下节课来展示。”

  次日上课前,有个小组在板前写着昨天问题的答案,这个小组的解答出乎我的意料,其他同学看后也连连喝彩。在对该小组的展示做点评时,我脱口而出:“这个问题老师讲得也不如你们好,只有经过大学的学习才能掌握,甚至是相关专家才能给大家说清楚,看来你们小组可以称为专家组了。”全班鼓掌,这个小组的成员异常激动和自豪。下课后,班里不断传出“我们是专家”、“某某小组是专家组”的夸耀。

  下一次上自主课时,提问题的学生突然变多了,分配展示任务时,更是争来抢去,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以后我就把一些带有难度的附加题命名为“专家级问题”,谁能解答谁就是专家。自从有了“专家”级展示,学生对我的政治课越来越感兴趣,有时甚至是翘首期盼……

  为什么“专家”的诞生使课堂状态有所改变,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这样积极?我想,评“专家”说到底就是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与表现欲,并让学生有征服后的成就感。采用“专家”展示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作者系山西省大同市机车中学 苏明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