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数学 恋上李勇军 李镇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那天和李勇军聊到课堂改革,一说到数学组老师,他就特别兴奋,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唐朝霞老师如何“老将出马一个顶俩”,邱俊杰老师如何让人“刮目相看”,龚林昀如何“今非昔比”……却唯独不提自己。

  其实,作为数学教研组长,李勇军是课堂改革的一员骁将——数学组的课堂改革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他还重视对相关理论的思考,并写下了《对导学稿编写与使用的再认识》等颇有分量的论文。数学组老师的课堂改革搞得红火,离不开李勇军这个“幕后推手”。他却十分低调,上精品课的机会也都尽量让给其他老师。面对众多夸赞,他连连摆手:“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这个组长应该做的。”

  好教师,除了爱学生之外,还要让学生喜欢上课,并取得好成绩,李勇军就是如此。他的数学课就像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教师最好是一开始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他们顺着你的思路听下去。这样,课堂的效益才会大大提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李勇军在新班上的第一节课往往不是讲知识,而是努力激发学生对自己、对数学课的兴趣。有一次我去听他接手新班的第一节课。在一番风趣的自我介绍后,还不忘自我“吹嘘”:“我教过的学生都很喜欢我,今天,我承诺:李老师不一定让你们喜欢,但绝不会让你们讨厌,一个月后兑现我的承诺。”

  这般“口吐狂言”,若一个月后不能兑现,岂不是自我讽刺?

  紧接着他给学生“洗脑”并提出要求:“课堂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和你们每个人的,你们不仅是观众,更是演员,一定要积极参与进来。”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火花。

  不过,“虚张声势”只能一时镇住学生,要真正吸引学生,还得有真功夫才行。一堂好课要“有趣有效”,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无趣的课堂,学生不爱听,自然不会有效果。李勇军正是在“有趣”上用足了工夫。当然,这个“有趣”不是庸俗地插科打诨,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最后学以致用。口说无凭,5节课,用以佐证:

  第一堂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他首先在电脑上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其中一幅是上海外滩的照片,于是他就给学生讲自己2004年到外滩时的经历与感受: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如何的高耸漂亮,鼓励他们有机会去看看。然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常见的立体图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继续研究下去的好奇心。

  第二堂课:展开与折叠。他拿起讲台上的一盒粉笔,问道:“怎样制作一个粉笔盒?”有同学说可以用长方形的纸张,“那怎样设计才符合要求呢?”有同学说可以先把粉笔盒拆开研究尺寸。于是李勇军总结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有时候需要把平面图形通过折叠围成立体图形,有时候需要把立面图形进行展开得到平面图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展开与折叠。”

  第三堂课:截一个几何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当抽象,李勇军精心设计,从名言入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先鼓励学生要努力,要不怕困难。然后从“刀切西瓜”的事例入手。“如果把刀看作一个平面,西瓜看作一个几何体,切西瓜的行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用一个平面去截几何体。”

  第四堂课:从不同方向看。课程开始于苏轼的《题西林壁》,引出从不同角度和方向看问题,得出的结果不一样的结论。然后观察几组图片,引出三视图的概念。

  第五堂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李勇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学生也乐在其中。

  一个星期过去了,学生们迷恋上了李勇军的数学课,而他不但超前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还收获了比预期更丰厚的回报——学生不仅喜欢上了数学课,更喜欢上了李老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