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停留在儿童期吗 □ 本刊专家组核心成员、“心教育”创始人 李艳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很多人说:这应该是给年轻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看的书,我们早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晚了。

  我说:绝大部分的中国人还停留在儿童期里,没有出来。因此,它适用于所有正在成长、不拒绝成长的人。

  明证如下:

  一个成年人整天烟不离手,是因为0~2岁时口欲期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一个成年人固执僵化到不肯听任何人的意见,是因为3~4岁时执拗的敏感期被严重打扰;一个成年人不会唱歌跳舞,是因为6岁之前音乐、绘画的敏感期没有度过好;一个成年人不懂得如何化妆、穿衣修饰自己,是因为6岁之前审美的敏感期没有度过好;一个成年人至今仍在两性关系里来回纠缠,是因为6岁之前婚姻敏感期没有度过好;一个成年人控制、依赖、好奇是精神疆界模糊的表现,人云我云、软弱无力是没有自我的表现,都是因为6岁之前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没有度过好……

  《捕捉儿童敏感期》让我重新又成长了一次。

  书中用大量的案例,清晰透彻地解读了0~6岁儿童行为认知背后的规律。让人们在观察儿童行为表现的同时不断回顾、印证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并找到生命中曾经被打扰的地方,经由不断地觉察和认知,从而使被阻塞的情绪、能量重新再流淌过去,自我再度成长。

  敏感期最早是由荷兰科学家德弗里斯发现。蒙台梭利在观察儿童时发现了幼儿敏感期,并把它运用到了教育工作上。孙瑞雪老师通过大量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将蒙氏的敏感期理论进一步发展,进行详尽的分类、细化、补充,更适用于中国的儿童教育

  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外部世界的刺激所引发的,而是由短暂的敏感性,即为获得某种特性的本能所指导的。内在的敏感性决定儿童从一个复杂的环境不断选择一些必要的东西,内在的敏感性使儿童仅仅对选择到的东西产生敏感,而对其他东西视而不见或者漠不关心。敏感性就如一个手电筒,照亮的地方就构成了儿童的整个世界,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吸收知识、发展自身、建构心理。

  如果说敏感性是手电筒的话,操纵这个手电筒的就是儿童的精神胚胎(蒙台梭利),孙瑞雪称其为生命密码。精神胚胎创造了生命发展的奇迹。

  儿童处在敏感期时,只听从精神胚胎的指引,而不会去管大人说什么,他们会表现出无比的执著和巨大的热情,呈现出惊人的活动力,只为建构、创造出自我的特性,这些特性将伴随儿童终身。然而,这一切常常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的。唯一能够让人们识别出儿童发展自我的,就是成人对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到来的认知。

  如果儿童身边的成人不懂得儿童的敏感期,儿童的成长就会不断被打扰,被阻碍,甚至被泯灭。那么,这个儿童的心理毫无疑问地就会出现失调和畸变,其结果也会伴随其一生。可以说,失去了一次敏感期,儿童就失去了创造自我的机会,而且是永远失去了这种机会。

  生活开始时的毫厘之差会导致以后生活中的天壤之别,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没有在代表他自己的方面得到发展和成熟,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形成自我,更遑论实现自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