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区域课改趋势展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2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改革是开启新时代的关键推动力。

    2019年,许多行业都在寻找灵魂:向成功者学习的时代正在过去,许多人都向成功者学习,结果是成功者成功了,自己还是自己。

    2020年,注定是极其关键的一年:中国教育已经有了顶层设计,时代期待着仁人志士基于顶层设计的教育创新。关键期的领创,可能意味着较长时期的领跑。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本报梳理出4个比较核心的问题,供教育主政者参考。

    乡村教育如何重新定义

    众多问题的核心往往只有一个问题。因为最核心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要么已经不再是问题,要么都能迎刃而解。

    就乡村和乡村教育而言,乡村空心化、乡土文化衰败、乡村人才匮乏、乡村教师缺乏、乡村教育凋零等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破解以上种种问题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问题的核心在于建立乡村及乡村教育的全新思维。在新思维、新理念之下,劣势能转化为优势,许多难题或将不复存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关于乡村及乡村教育的新思维,有一位学者始终在引领,他就是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

    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我们至少可以建立关于乡村及乡村教育的三种全新思维。

    其一,乡村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解药。工业文明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便利,却并不能让人类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张孝德认为,环境危机背后是人类生命、生活的危机。西方科技思维追求“局部最优,短期最好”,但“局部最优”不能解决整体问题,“短期最好”不能解决未来问题。把宏观问题分解为无数个微观问题的解决路径是行不通的。

    在张孝德看来,要拯救乡村,必须超越西方思维,走向东方思维。这就需要重新解读中国乡村文明,创造东方生活范式。《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风”来自周朝乡村流行风,3000年前的中国农民过的是自由而诗意的生活。所以,乡村最大的魅力不是生产,而是生活;乡村最具价值的是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是走向未来智慧的本。“不是我们拯救乡村,而是乡村拯救我们,是乡村拯救世界”。

    张孝德对生态乡村的生活作出了这样的展望: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用环保酵素洗衣洗发,出门开电动汽车,呼吸新鲜空气,吃有机食品,享受乡村诗意文化……

    其二,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乡风如何文明?治理怎样有效?这些都离不开农民文明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与引领。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从乡村开始。而要让乡村文明复兴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复乡村教育。没有教育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乡村,无论乡村产业有多大,都不能保证乡村文化与乡村文明的传承。

    其三,乡村是儿童教育和生活的天堂。“乡村是不能搞教育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张孝德经常在演讲中强调这一观点。在他看来,面向未来最好的儿童教育不是在城市,而是在乡村。乡村是距离自然最近的地方,乡村的特性与儿童的天性是吻合的。乡村是儿童教育和生活的天堂,是进行自然开慧教育的最好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村教育是决定乡村与中国未来的“一号工程”。

    不仅有理论引领,还有实践验证,张孝德5年前就在乡村启动了“亲情、亲乡土、亲自然”的“三亲教育”实验。如今,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关头三亲教育学校,已经吸引来自上海、沈阳、太原等大城市近20名家长带着孩子在关头村租房读书。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家长、孩子成为新村民,关头村依托教育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

    教师队伍建设怎样再出发

    教师素养决定教育质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作为新时期教师队伍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基于党和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在2019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教师发展遭遇到四大瓶颈。一是信念。一些教师对教育和教师的职责和使命缺乏深刻认识。二是激情。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倦怠之下,难有发展。三是积累。缺乏丰富的积累,理论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写作积累。四是思维。思维品质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综观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创新性实践,不难看出这些创新多在“术”的层面,对于“积累”“思维”问题的破解会有价值,但对“信念”“激情”问题的破解收效甚微。我们认为,新时代教师不仅需要“术”的培训,而且需要“道”的修炼。

    “术”的强化与“道”的缺失,让广大教师难以体验到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幸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职业倦怠。以前,教师职业倦怠多被归因为“待遇偏低”,但待遇的提升并没有让倦怠明显持续改善。在许多经济发达、教师年薪颇高的地区,教育局长、校长仍然头痛于“怎样激发教师工作的内驱力与创造性”。

    什么是真正的专业?心与技术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专业。我们认为,“术”层面的教师成长与培训解决的主要是技术问题;“道”层面的教师成长与引领解决的主要是心灵问题,偏重于教师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对生命规律的把握,对教育信仰的坚守。

    为什么许多教师努力成长却难有突破?这是因为方式不对。一位教师能做好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家长沟通工作、学校安全工作,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每学期研读几本专业书籍,这样的教师在当前教育行业称得上是好教师。然而,这样的教师要想成为教育家型教师还比较困难:难在“道”,难在“心”,难在生命定位的提升。不解决“心”的问题,教师就难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勇敢的教育担当、前沿的教育思想,所以就难以成长为真正的教育专家,更别说教育家了。

    如果说“技术”的成长是一条横向直线的话,那么“心灵”的成长则是一条纵向直线,这两条直线构成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或者说构成了一个“十字架”。这就是当前教师所需要的成长模型。

    心灵成长或者说精神成长是教师成长的灵魂,专业成长是教师成长的基石。如果没有教师的精神成长,其专业成长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所以,缺乏内在人格修炼的教师往往做不了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会给学生带去伤害。

    经由精神成长,教师才能发现、欣赏、活出自己,激活内在动力;看清困扰自己的模式,走出职业倦怠;提升精神海拔,看清学生的灵魂深处。引领教师精神成长才能让局长、校长摆脱难以激发教师工作内动力的苦恼,从最根本处提升教师团队的幸福指数,拥有一支幸福、担当、卓越的教师团队。

    为促进教师精神成长,本报对教师生命成长系列体验式培训课程进行升级,研发出五位一体的“明师吾行”系列课程。该课程用“体验式培训+导师讲座+助教引领+小组研讨+创编展示+任务驱动”的方式,唤醒、引领教师从自我生命的假主人走向自我生命的真主人,从遇事外求走向诸事内求,有效提升教师的成长意识,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自我生命层级是一切外在成果的根源。我们期待该课程能为更多的教师成长助力。

    教育治理如何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教育行业而言,就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我们认为,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重建政校关系。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关系”之于人的重要性。就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而言,“关系”同样决定着教育品质。

    假如有一所现代化文明监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让每堵墙都能说话”;非常重视专家引领,经常请专家或模范为犯人作报告;非常重视成长反馈,每次活动之后都让犯人写成长感悟……这样的教化一定有效果。但如果狱警丝毫不尊重犯人,他们的关系模式没有实质性改变,其教化效果又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可见,教化效果的核心在于“关系”。改革绝不能停留在技术与活动层面,必须触及关系与机制的核心。

    教育变革也是这个道理。教育教学效果的核心在于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如果仅仅是活动丰富多彩、项目花样翻新,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没有改变升级,教育内涵难有质的提升。

    “关系”意味着一种机制。满堂灌的课堂机制决定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自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机制决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同样,高控制的管理机制决定了管控型的政校关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管理机制决定了新型政校关系。

    我们认为,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重建五种关系:重建政校关系,重建校师关系,重建教学关系,重建师生关系,重建自我关系。其中,重建政校关系是基础和前提。

上一篇:日期     下一篇:↑成长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