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区域课改趋势展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2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什么要重建政校关系?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校关系没有厘清政府与学校的职责界限,对学校管控、干扰过多。在基础教育领域经常能看到,政府部门的各项任务都压到学校头上,各种检查评估、材料方案让学校和教师应接不暇,以致校长、教师难以静下心来搞教育教学改革……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将教师督查评比考核事项减少一半以上,坚决杜绝向教师强制摊派无关社会事务……

    建立新型政校关系的核心在于,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为政校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学校与教师关系的性质,决定性地影响着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

    重建校师关系的首要渠道是改变劳动关系激发教师活力。重建教学关系就是要改革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教学关系,将“以权威和输入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升级为“以对话和共创为中心”的教学关系。重建师生关系的要义在于,从权威控制型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共创型师生关系。重建自我关系的核心是“醒心”,是唤醒学生内心的巨人……

    当前,许多区域和学校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都有了创新性举措,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果。期待更多的区域和学校推进再加力、举措再创新、成果再扩大。

    区域课改靠什么领跑

    这个世界有三类人:一是领创变革者,二是适应变革者,三是不知变革者。对有志于领创行业的区域教育主政者来说,在新时代背景下,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与设计必须读懂行业乃至中国发展大势,因为没有人是趋势的对手。

    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印发,可以看作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就是这个顶层设计的核心。

    我们认为,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就是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旗帜。区域课改靠什么领跑?我们提出“四化”供区域教育主政者参考:一是管理的人性化,这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性化就难有真教育。二是样态的中国化,要让教育理念与实践根植于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三是育人的醒心化,真正唤醒心灵,才能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地;四是手段的现代化,这里的手段既包括技术又包括机制,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这里主要就前“三化”适度拓展。

    管理的人性化。在现实中,“学校繁荣,教育衰败”的现象依然存在,把人当工具去成就“名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是非人性的教育。课改的实质是教育文化的重建,其核心本质是以人为本。是否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判断课改与否的核心依据。改造教学流程、编制导学案、进行小组建设、推进评价改革,这些都是手段,都是课改的“相”。以人为本才是“相”背后的“真”。就教师角色而言,教师不是权威, 而是“协助者”。就课改研究而言,要从研究“物”走向研究“人”。

    样态的中国化。走进发达区域的个别学校,设施是一流的,理念是先进的,教师是优秀的,然而总觉得缺少灵魂。这样的区域或学校,个别甚至已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但其教育现代化是“以西化中”而不是“以中化西”的现代化,或者说是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国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国教育理念在中国的现代化。这样的教育现代化既少了一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自信,又少了一点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担当。为什么中国教育不能去中国化?为什么要在“教育现代化”前面加上“中国特色”?因为去中国化的教育、缺失文化根脉的教育现代化,难以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教育要与世界教育对话,要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就要创生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

    育人的醒心化。课改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改课,第二层次是改人,第三层次是改心。改心,就是让教育“醒心化”,唤醒学生内心的巨人,培养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没有真正启动课改的多数学校而言,其教育变革多在技能层面,注重的是知识的讲授、记忆与训练,培养的学生也许能应付考试,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就多数推进课改的学校而言,其教育变革多在思维层面,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学校正走在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路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将教育变革拉升到心性高度。综观历史,中国教育成功的核心就在于教人点亮心灯、明白做人的道理,就在于心性的唤醒与开发。所以,区域教育主政者必须站在“育人醒心化”的高度,首先唤醒自己的生命,进而唤醒校长教师的生命,才能唤醒更多受教育者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育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一个必须有国家思维、全球思维的时代。区域教育的规划与设计、变革与发展,必须顺应“四化”的大势,否则费尽辛苦爬上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

上一篇:日期     下一篇:↑成长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