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少用“是不是” □ 黄 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追问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由浅入深不断提问,以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了解课文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启迪的教学方式。一般追问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预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一种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提问,以推进学生深入阅读。第二种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动态生成的。如何较充分地发挥和利用生成性追问的价值,我觉得应注意如下几点:

  追问应以问促读,以问促思。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应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将问题答案作为提问目的,想方设法追问只是让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学生阅读和思维的过程。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逐步引导学生提高理解、鉴赏、应用等能力,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才能达到提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一总体目标。

  追问应具有启发性,少用“好不好”、“是不是”等空洞的、缺乏思维含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带有很强的趋向性,学生可以通过老师提问的语气、神态去判断某一同学回答的正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合理选择追问的对象。当学生回答表述不清,或概括不够具体,或用词不当,或出现知识性错误时,一般可以进行个体追问。这样既能促进该同学提升相应能力又能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语言的表述和思考的严谨。而在遇到重难点或需要深入理解的问题时,应将追问的对象指向全体同学。如在探究《于园》主题时,很多学生都能体味到作者对于园的赞美,只有一位同学得出了对工匠和主人的构思艺术的赞叹。这是文章的一个难点,我并没有追问该同学,而是将此作为一个探究点,让全体同学再去阅读思考这位同学的回答是否合理。同学们通过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了许多理由,答案精彩纷呈。如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仅仅是让这名同学去陈述自己的理由,也能让一部分同学理解此篇文章的主题,亦能节约教学时间,但是这样就剥夺了许多同学尤其是基础较弱的同学阅读探究的机会,他们只是在被动接受其他同学的观点,这和老师讲授和灌输有何差别?

  注意把握追问的时机。一般是在学生回答精彩处或不足处及时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但有些时候采用延时追问能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益。如在教学《繁星》一文时,笔者在整体感知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自由阅读课文,读后请用‘我从文中   读出了   ’的句式说说你的读书收获。”交流时,有几个学生说“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我先是一怔——是否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的阅读思考呢?但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在只读了一遍文章的情况下,对文章的把握难免有所偏差,如果就此引导可能会影响到某些同学进一步阅读文章的积极性,也可能会影响到后面对文章情感和主题探究的解决。在学完文章后,我提问:“开头有些同学回答从文中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你觉得符合文章主旨吗?”同学们一致否定,我顺势追问:“在阅读文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想法,如要结合上下文,结合写作背景,结合文章主题等。和一般处理方式相比,这次延时追问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升了阅读技能,获得了更高的教学效益。

  追问中要合理调整教学目标。如在《凡尔赛宫》教学中,我让同学体会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时,有一位同学就提到“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由此追问,请同学来评价这位同学的点评。在我心目中这是很明显的错误,学生应该很容易判断,但是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却产生了分歧,有的赞同,有的反对。由此,我引导学生去比较文中的一处作比较,最终同学们明白了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由此可以看出,追问不仅可以推进教学的深入,更可以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调整教学目标。

  追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只要我们去深入探究,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湖塘实验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负暄琐话千门万户曈曈日     下一篇:语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