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琐话千门万户曈曈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20-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公元1069年,腊月底。

    时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处理完公务之后,站起来舒展了一下腰身。随从见了赶紧过来请示:“大人,要回家吗?”

    王安石向随从摆摆手,轻声吩咐道:“你们先回去,我要一个人走走。”

    “这——”

    “没什么,快元日了,我想随处走走,你们先回吧。”

    随从答应一声退出门外。

    街上人流如织。

    快元日了,无论是巨商大贾还是小商小贩,均想借机多卖点东西。在这买者与卖者中间,不时有几个风尘仆仆的行人走过,他们都随身携带着一个包裹,或扛在肩上,或提在手中。王安石想,他们一定是刚从外地还乡的游子,思家心切,归家之心更切。

    别人急,王安石却不急,他不慌不忙地在大街上穿行——他要好好看看老百姓是怎样庆祝元日的。

    大街两旁是一溜的店铺:粮油店、纸品铺子、书斋、中药行……每一家店铺都格外费心,把店面收拾得像新婚的洞房;店铺门口摆着各色各样的小摊子,卖首饰的,卖小吃的,卖字画的,卖蔬菜果品的,真是应有尽有。

    “这蒜便宜点吧?”

    “不行啊!您看我这蒜长得又干净又饱满,您要是买回去,元日那天给您家小公子系上,多招人喜欢啊!”

    王安石听了,脸上微微露出笑容。他知道,元日那天,老百姓有给孩子用彩色丝线系一个蒜头的习惯,寓意是“能计算(系蒜)”。这风俗他知道,可是他不知道竟然会有人专门做这蒜头的买卖,而且还如此会说话,诱得人不好意思再还价,掏钱也掏得满心欢喜。元日了,谁不想图个吉利祥和呢?

    虽然贫富有别,街上的生意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平时要好得多,毕竟在所有的节日里,老百姓是最重视元日的。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谁都愿意拿出积蓄买些吃的穿的用的,慰劳自己也慰劳家人。

    前边是个调料铺子,店主让伙计在柜台里面称量,自己亲自站到门口招揽客人:“客官,到我家看看吧!我家的调料是这京城里最好的。您瞧瞧我这屠苏草,还有这大黄、白术、桂枝、花椒,全都是上等的好货……”

    听了调料店老板的话,王安石笑笑,脚步却不肯停下,继续朝前走去。

    路边一位卖爆竹的伸手拦住了王安石:“客官,买爆竹吗?自制的,单响,双响,连响,什么都有。要不,买一副桃符?包管您挂上之后驱神退鬼,去晦迎新。”

    王安石原本是要离开的,听到摊主说“去晦迎新”,心里不禁一动。是啊,老百姓之所以重视元日,大概就是因为元日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节日:只一日之隔,旧的、坏的、不如意的,都“隔”在了过往;迎来的全都是崭新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

    王安石心里一热,他想到了皇帝的那次召见,想到了皇帝的嘱托,想到了皇帝信任而期盼的眼神。他想,元日既是一年之始,那么自己便要让刚刚开始推行的新法,借着元日温暖明亮的春风,将大宋王朝的弊政一扫而光,换它一个天清地澈、玉宇呈祥!

    想到这里,王安石不禁浑身热血沸腾。他掏出钱袋,买下他原本不打算买也不需要买的爆竹和桃符,迈开大步,“腾腾腾”地向家里走去。

    回到家,王安石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他急切地摊开一张皇帝赐给他的上好团花笺,手握狼毫,饱蘸浓墨,心里想象着元日时喜庆热闹的场景,笔走龙蛇,瞬息间便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修武县云台山镇中心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