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良师的N个理由 □ 吴其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在《中国教师报》发表《“名师”是歧路 “良师”是正途》一文,对“名师”现象进行了剖析:先从当下的“‘名师’场、选秀场”说起,而后进入异化“名师”的探究,呈现名师出笼的关键词,最后得出至善乃“良师”的结论,发出了让教师做良师的呼吁。储朝晖的一吐为快、至诚之言,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领悟到做良师才是正道的道理。

  作为《中国教师报》的忠实读者,我从作者发自肺腑的言论中,感受到了做良师的真谛与必然。

  其一,良师由心生。翻阅词典,良有好、很、诚然、的确等意,组合有善良、良心等词汇。良师之良,不是通过既定标准选拔出来的,是学生、家长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了解,从内心作出的价值判断。良师的称谓较之“名师”,更有内涵,更有真义。所以说,当老师就要做学生心仪的良师。

  其二,良师源于爱。教育是爱的事业。良师之良,在于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正如作者所言:这种爱能唤醒教师的成长意识,激励教师不断前行。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书育人楷模于漪、李吉林,还有让世人敬佩、被赞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他们无一例外,心里都装着学生,用师之爱成就师之范。教师有了这种爱,自然就会被尊为良师。

  其三,良师贵在德。教师品德好应当是第一位的。因为品德好,才赢得学生的爱戴、世人的敬重;因为品德好,才能扎根教育,乐学上进,成为学问高、能力强的好教师;也因为品德好,才能不断反思上进,向着良师的境界和追求迈进。

  其四,良师融于生。良师更能融于学生、走进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良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田,长在学生心上,并通过发现学生、了解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正如作者所言:那些素质过硬、有“名师”称号,心智却游离于学生之外的教师,徒有“名师”之名,实非良师。

  其五,良师胜于“名师”。良师长在教师心里,可以为之坚持一生一世,有对事业的执著,有对爱心的守候,有默默的付出,更有对名利的淡泊;“名师”则不同,可能有能力,但未必有坚守;可能有水平,但未必有爱心;可能有奔波与追逐,但未必静心与从容。

  因此,我们还是潜下心来做良师吧,哪怕不能成名,但能时刻影响着学生,也会让学生永远敬重你、向往你、牵挂你。因为良师是扎根于学生心灵、扎根于事业的默默无闻的行者。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