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学会讲故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改进方式方法 创新话语体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韩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话语和途径。大学要创造性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地纳入高等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高校管理各环节,覆盖到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而是所有教职员工的职责。

    第二,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理过程中。要用制度的权威来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具体到学校,需要靠学校创造性地制定学校政策、校纪校规等,利用学校优良办学传统、校训和其他资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

    第三,要完善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总是重复概念,而是学会叙事或学会讲故事。价值观概念就像盐,它可以增加各种食物的味道,但不能总是让人直接吃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关注传统媒体和渠道,当今青年学生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因此,如何以适合网络流通的语言占领网络和新媒体,就应该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工作。

    第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群众性的评选表彰先进模范活动,让人习惯于在现实中学会见贤思齐。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尤其注意把学习模范与学习身边好人好事结合起来。要注重发掘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的教育功能。

    第五,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学术精英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率先垂范,形成上行下效的正能量。学校的著名学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有很大的价值示范作用,也要肩负起更大的社会教育责任,在引导学校和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积极功能。

    大学有责任用中国的话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创新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机融入 全面覆盖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 张雪

    北京市坚持首善标准,以有机融入、全面覆盖为基本思路,注重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相结合,大力推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融入舆论传播,在增强认知上下功夫。实施"思想引领工程",以校院两级中心组、党团支部及班级为依托,以专家讲座、集中研讨、主题班会为有效方式,广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在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工作网站“宣教之窗”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栏目,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纷纷开设网络教育平台,主动占领校园新媒体阵地。

    二是融入课堂教学,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依托各课程研究会,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研究,征集经典教学案例,组织编写教学指导手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各课程之中。依托北大、清华、人大三校开展骨干教师研修,实施市属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支持建设“名师工作室”,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三是融入实践育人,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依托农村、社区、企业建设170个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一批学生实习、实践、实验基地,引导广大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高校铸魂工程,每年组织1500名教师到革命老区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学习考察;组织300多名青年教师、辅导员、博士生、博士后到北京市挂职锻炼;组织800多个学生党支部开展红色“1+1”党支部共建活动,在实践中坚定师生理想信念。

    四是融入学校文化,在增强实效上下功夫。实施“新生引航工程”,举办“青春与价值的对话”系列活动,评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优秀项目和优秀案例,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举办北京高校师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会演,以歌曲、舞蹈、朗诵、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将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教学、管理、服务育人,强化工作督导,逐步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常态化。

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

清华大学教授 吴潜涛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而且具有实践层面的紧迫性。

    第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制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渗透的迫切需要。面对价值观领域存在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我们要遵循“打铁还要自身硬”的逻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功夫。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逻辑魅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价值演变的重要举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第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导向,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的制度机制保障。面对国家治理领域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供价值引领。

    第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法治离开了思想道德力量的支撑,就会失去良治之前提;德治离开了法律的支撑,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今天所说的德治的“德”,指的是一种大德,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导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引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滋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本路经。

加强系统设计和创新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 高德毅

    近年来,上海市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以一体化的建设理念整体规划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是完善德育管理一体化体制。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职能处室,负责指导全市大中小学全学段的学生德育工作;同时设有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德育机构,并将组建上海市学校德育发展研究院,进一步整合市级学校德育资源,完善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推动上海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二是着力推进高校德育队伍建设。上海注重全员育人,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分层分类培养,以培训、科研、平台建设等多种形式培育骨干人才。一是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培育辅导员核心价值观。二是加强专业化培养,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三是注重工作督导检查,推动辅导员队伍整体建设。四是加强协同联动,促进队伍有效融合。加强大中小学德育教师衔接,建立大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网上交流平台和不同学段德育教材衔接研究平台。

    三是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体系。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空间,也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上海注重网络思政,着力打造线上思想高地。制定实施《“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大力推动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易班”全面汇集,着力将“易班”打造成为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式网络育人平台。

    四是合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内外实践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校内外实践教育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构建校外育人共同体,规范日常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培育优秀育人品牌项目,“信扬华夏——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等28个项目立项,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高潮。

    五是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构建全市工作体系,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和“育德”功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不断提升队伍专业水平,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努力形成多元共建服务模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