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引领促发展 改革创新提内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

    学生参加全市健美操比赛获一等奖

    示范校建设推进会

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
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河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石家庄市文明单位

    河北省赵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始建于1994年10月,学校前身是赵县农业技术学校。学校占地157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近4500人,教职工397名,是一所融普通中专、职业中专、短期培训、成人学历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建校2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4月,被国家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目前,学校开设有畜牧兽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果蔬花卉生产、现代农艺、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5个专业,其中畜牧兽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两年来,学校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坚持“技能立业、素质为本,素质教育、治学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方向,科学谋划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成功之路。国家示范校建设各项任务稳步推进,成果显著。

    改革办学模式,办学模式校企联动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作用,强化学校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机制,以三个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开设订单班,构建了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挖掘校企合作潜力,组建校企合作联合体和职教集团,形成了互惠多赢的驱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校中厂”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打造了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确立了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通过校企联动机制的建设,促进了校企双方资源技术管理文化的互动,拓宽了校企合作渠道,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有效地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目前,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7个,校企联合体4个,开设订单班12个,开发了校企合作软件系统平台、远程教学系统平台,年均毕业生达1500人,双证书率达100%,初次就业率达98%,年均职业技能培训达17500人/日,企业满意度达97%。“学校+合作社+农户”的送教下乡模式,在河北省职业教育会议上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阶段递进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搭建工学结合的平台,建立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按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三学年划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制定各阶段、各环节的运行机制、教学计划以及培养目标,实现教学目标与生产任务、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教学进度与生产计划、技能考核与生产指标的有机融合。

    具体实施是,第一个阶段,在第一个学期,安排1-2周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实习,感受企业文化、环境,了解企业的各个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过程,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第二个学期,安排2-3周时间进企业职业入门实习。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岗位实践,拜技术人员为师担任助手,使学生熟悉本岗位的任务和工作过程,接受职业入门教育。第二个阶段,在第三四个学期,在教学计划中,安排2-4周时间进企业岗位实习。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岗位操作,通过生产性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第三个阶段,第五六个学期,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顶岗操作,独立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以三个阶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学校全体老师运用座谈会、问卷调查、下企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调研,对相关产业行业、职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分别制定三个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方案:畜牧兽医专业体现“校社(合作社)融合、学训并举、工学交替”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体现“岗位驱动、模拟仿真、学训一体、工学交替”的三段式人才培养特色;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体现“岗位驱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三段式人才培养特色。力求做到学校与企业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师与专家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业与任务合一。

     拓宽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三轮驱动

    在教学模式的建立中,学校注重以职业素质为本位,坚持以岗位要求为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和从事职业活动的社会能力。“教练结合”把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通过教和练双轮驱动,使学生达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知识与岗位任务联系的程度。“学练并举”把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零距离对接,通过学和练的双轮驱动,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按照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重新整合教学资源,设计专业教学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营造职业化的教学环境,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以“项目”为载体,把知识技能、岗位实践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学方案。通过岗位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实施“教练结合、学练并举,教、学、练融合”三轮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目前,学校开发了专业教学资源库软件系统平台、40门课程电子教案系统平台和试题库系统平台。

    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三融合

    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专业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以项目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岗位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职业素质培养的三融合。

    一是坚持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人员作用,实行“一主线、二论证、三阶段、四循环”的课程体系开发方式。一主线: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二论证:是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要经过两次论证,即现场专家论证和现场教育教改专家论证;三阶段:岗位任务分析阶段,课程设置阶段与课程结构形成阶段;四循环:包括两次论证、一次评审和一次反馈优化。

    二是在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岗位设置、职业能力要求、企业文化等按照以岗位为导向、任务为引领、能力为本位、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岗位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岗位任务为目标的课程,结合学生专业倾向和兴趣,侧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设置。以任务为驱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现场模拟与实际操作为载体,在实习训练中进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技巧,探讨“教、学、做”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实现以任务为引领的课程内容。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采取以项目为中心的原则。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职业能力设定教学项目,以教学项目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单元和职业能力相对应,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相融合的课程内容,实现以项目为主体的课程内容编排。

    三是课程体系实现“一主线、二体系、三循环、四模块”。“一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二体系”:分别构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个体系。“三循环”: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三个螺旋式工学结合循环。“四模块”:指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个体系下的四个课程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模块。

    两年来,在专家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制定了三个重点专业40门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理实一体课程校本教材8门,建成精品课程3门,开发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平台、重点专业建设管理系统平台、课程建设管理系统平台,学生顶岗实习软件系统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平台。新建、扩建理实一体实训室17个。

    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模式,评价模式体系化

    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中,学校确定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重点,以企业岗位要求、行业标准、职业资格、学历资格为目标,实施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及方法多元化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成立由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企业和行业共同参与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构。坚持校内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养成、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体质、文化理论、专业理论、实践操作、岗位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实施全要素的综合评价。二是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产品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初步建立了过程考核、综合评价、要素多元的学生评价方式。开发了多元评价软件系统平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