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校长“扩权”就是为他们松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常生龙: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其实就是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包括:依据学校章程和制度自主管理学校;在符合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办学目标、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有课程设置的自主权,通过课程建设和实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办出学校的特色和水平;有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聘用教职员工;有办学经费的自主权,依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办学经费特别是教师绩效的奖励方案;有促进家长、社区参与教育的自主权。上述的这些自主权,有不少在当下的学校中还没有落实到位。

    李雯: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学校享有管理人、财、物、各项活动以及学校常规运行的各项权力。就办学实践而言,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体现在学校办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它既表现为行政权力,学校借助这种行政权力维持和推进学校组织的运转;也表现为业务权力或者学术权力,学校借助这种业务权力或者学术权力维持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我国中小学和校长的行政权力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权力;而业务权力或学术权力相对比较小,比如课程领导权。

     “扩权”不会让权力膨胀

    记者: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担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会不会使校长权力膨胀?

    杨骞: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办学自主权应该是校长负责制的重要体现。如果遵照“权责对等原则”,实行问责制,则可以规避校长权力过大和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另外,应严把校长遴选关,“公开竞聘”是选拔优秀校长较好的方式,“聘任制(而不是任免制)”和“职级制(而不是行政级别)”是选聘校长较好的两项制度。

    李雯: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应放在当前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促进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改革实践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和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学校的综合体系,依法治理学校的关键是管办评分离。管办评分离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主体建立教育的治理体系。具体讲,就是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要从靠行政化管理转向依法治理,学校层面的教育管理要从行政化管理向依法办学转变,社会层面的教育评价要由专业化评价机构独立开展。

    记者: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是否需要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行限制?

    张新平: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指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在遵循国家教育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基础上,所拥有的适当的招生权、教学权、科研开发权、财产权等权力。学校办学自主权并不是完全的自主权,而是一种受限制的自主权。

    学校办学自主权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激发学校组织发展潜力、实现学校优质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前提条件。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干预往往过度,使得学校无所适从。一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将学校管得太紧太死,大到学校的班级建制、学校规模,小到学校教学楼的朝向问题也要“官大一级”说了算, 校长只有服从的份。正因如此,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一是要减少干预,扩大中小学校长的决策权;二是要排除干扰,扩大学校的经费管理权;三是要多方挖潜,扩大学校的招生权;四是要优化结构,扩大学校自身的人事调配权。

    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本质上是一种集体协作共事的权力和能力,是学校办学自主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是通过邀请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培育学校特色文化、推动学校课程教学、激发学校管理活力而得以培育和实现的,它并不简单地表现为校长在学校人、财、物、事等方面所拥有的固化的处置权、奖赏权和惩罚权。

    自主办学不是自由办学

    记者:自主办学不是自由办学,怎样提高校长依法办学、依教育规律办学的能力?

    柯中明:很多人把自主办学理解成自由办学,这是非常错误的!学校的办学不是校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是教师想咋干就咋干,不是家长说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学校自主办学是建立在依法办学、依规办学的基础上的。校长自主办学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守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国家法律法规,就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围绕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人;第三,建立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大力弘扬师爱教育,让家长和社区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接受社会的监督;第四,达到共治的境界,最终学校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共同治理的美好境界。

    李雯:可以从两个视角提高学校的自主办学能力,一个是规范管理,另一个是专业支持。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基于教育法规、理论规律和实践需要建立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各种专业标准;二是建立和落实问责制度,把校长依法自主办学和绩效问责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政府部门可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为学校持续提供深化教育改革所需要的各种学术服务;四是推进学校内部民主管理,依托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平台,促进学校领导班子民主管理、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建立和谐的家校伙伴关系;五是加强校长的专业能力建设,通过校长培训项目、学校自主办学实践探索的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提升学校自主办学能力。

    记者:在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

    杨骞:究其办学自主权的核心与关键,就是如何处理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良好的愿望,常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如学生英文类比赛等)或教师活动(如教师合唱等),由于政府自己没有教师,所以必须从学校抽调教师,在很多时候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从具体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法监管、提供服务,依法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常生龙:逐步实施管办评分离,其实就是要让政府、学校、教育督导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界限,各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去干涉。今天教育的很多问题,与界限不清是有很大关系的。为了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虹口区教育局给自己的定位是:一是引领,二是监督,三是服务。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关键就是明确各自的辖区和边界,不要手伸得太长,不能越俎代庖。

    记者:校长该如何加强民主管理,用好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杨骞:学校内部治理是共治主体依据规则开展的教育管理活动,涉及管理的多主体、多因素、多环节:多主体包括学校、社会组织,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等公民个体;多因素包括发展规划、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人员管理、质量保障、质量评价等多项管理内容;多环节包括计划、决策、执行、控制等多个管理环节。在学校内部治理的情况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如何实现?这又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常生龙: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核心是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从学校内部,积极推进学校章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学校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促进学校特色的建设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学校和社区的关系上,积极推进家校互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推进学校理事会建设,让社会贤达、教育专家、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教师代表参与其中,共同担负起学校发展的历史重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请给两会捎句话     下一篇:衰落还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