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关乎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秦大河

    科学素质是决定全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到社会稳定、国计民生、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

    近年来,在我国面临PX大量进口的前提下,一些地方在PX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公众坚信“PX剧毒”和其他原因,连续引起多起大规模群体事件,陷入“一闹就停”的尴尬局面,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核电站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等,都面临类似的局面。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有待提高。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科学判断和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的比例。200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只有1.6%,2010年达到了3.27%,预计2015年将超过5%的目标。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据最近我们的调研,2006年以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确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这是一项软工作、长期的任务,还有不少部门和地方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需要全民科学素质有一个跨越提升,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科学素质不提高,就没有未来。因此,我们建议:

    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家有关规划。将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到2020年超过10%的指标纳入“十三五”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中。

    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家全民教育体系,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加大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力度,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比重,把科学素质测试列入升学和选拔人才的考核内容。将科学素质相关内容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考录和培训中,并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思想和科学决策能力。进一步创新农村及边远地区的科普方式,加大资源倾斜,切实加强农村留守人群及边远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建设,实现科普公平普惠。

    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增强科普的保障能力。继续加大对科普专项经费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建立稳定增长的科普财政投入机制。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增加科普任务,明确规定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科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形成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本文来自“科学媒介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