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践行阳光体育之路上绽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李小伟

    胯下运球、指尖转球、突破分球……广州市荔湾区林凤娥小学4年级的晓晓自如地玩着篮球,如今,这已经成为了他每天大课间的“必玩技”。校长朱能干介绍说,林凤娥小学的孩子通过大课间和课外活动锻炼,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了像样的篮球技巧。

    近年来,荔湾区的许多学校都能够像林凤娥学校一样狠抓“一校一品”,学生们健康提升、玩得高兴、学习主动,阳光体育校园文化深入普及。

    特色体育 植根校园

    荔湾是广州市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现有区属中小学90所。荔湾区中小学特色体育品牌建设最早始于2006年启动的“品牌学校”工程,其中特色体育是最为显著的收效。到2011年,荔湾区成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目前全区共有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6所,广州市足球推广学校33所,荔湾区“体育、艺术2+1项目”试点学校20所,涉及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毽球、棒球、跆拳道、击剑等15个项目,并覆盖了区内所有中小学。

    荔湾区中小学体育的蓬勃发展源于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努力。2011年教育部颁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先后发出《荔湾区关于贯彻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的通知》、《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荔湾区深化体教、艺教、科教‘三结合’特色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5年来,荔湾区政府投入专项资金,为全区98%的学校修建了塑胶运动场,所有学校都配齐配足了体育器材。近三年来,区教育局每年投入1200万元特色经费,支持学校开展体育特色项目。区里每年出资100余万元聘请高水平体育教练,同时增加招聘体育教师以弥补师资不足,提升学校体育软实力。

    提升教师素质 促进学生成长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优秀教师群体的保障。荔湾区伴随“一校一品”体育活动的发展,体育教师培训工作一直在有序进行,辅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及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开展的培训内容涉及教师专业技能、教师职业心态、学校群体活动的组织、紧急救护技能的培养、科研方法培训、上课技巧提高等方面。

    扎实的培训使得教师水平大面积提升。该区现有358名公办体育教师,近十年获得区级教学评比一等奖以上的人数为156人,其中一部分能力突出的教师逐步得到提拔,体育学科教师担任学校中层以上者为82人。在前不久结束的广州市第十六届青少年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以及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荔湾区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全国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中,荔湾区有8篇论文获奖,位列广东省第一名。

    为了加强体育科研,2013年该区成立了“体育研耕工作团队”,主攻“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实效性以及特色化的有关研究”。这一教研形式很快得到各学校的积极响应,并开展了“互助式”、“联盟式”、“课例式”、“案例式”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

    大课间让校园姹紫嫣红

    经过了近十年的探索,荔湾区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广州学校体育的一大亮点。小学是柔韧素质敏感期,为此,该区率先在全省开展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柔韧素质”提高工程,使得全区小学生柔韧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在重点做好“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前提下,该区努力打造“荔湾大课间文化”。各学校每天都安排不同形式的大课间活动,如“校本特色大课间”、“素质练习大课间”、“常规素养大课间”、“百花齐放大课间”等。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林凤娥小学的篮球特色大课间、鹤洞小学的柔韧有“愉”大课间、蒋光鼐纪念小学的排球大课间、南塘小学的跆拳道大课间、华侨小学的“绳舞飞扬”大课间等成为荔湾学校体育的名片。“一校一品”特色活动涵盖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毽球、跳绳、乒乓球、体操、橡皮筋等项目,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显著的提升,体质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