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断想:东北沦陷对蒋介石政权的影响

首页 > 美文 > 情感美文/2019-0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一个600人的中队,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12000人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犯,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前,整个东北有27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国军战斗师,近30万人(其中关外约10万),飞机300多架,坦克近100辆;而日本关东军一个师团加上移民武装总共不足2万人,兵力对比是15比1,而事变发生地沈阳的兵力对比则是20比1。不同的统计方式,这些数据或有不同,但东北军和日军力量对比占据绝对优势则是毋庸置疑的。

 

一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庞大军队几乎是拱手就让出了东北,很多人(包括东北军许多官兵)都无法理解,原因到底在哪里?事变前的8月16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张学良秉承蒋介石的旨意,于9月6日致电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及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由此可见,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是造成东北沦陷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东北沦陷,使蒋介石政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全面陷入被动,这是导致后来日军全面进攻中国(1937年始),一个大国被拖入八年艰苦抗战的重要原因,也是蒋介石政权最终被共产党打败的重要原因。

 

蒋介石政权一贯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当时的“安内”不仅仅是对付共产党军队,还包括派系林立的地方军阀。蒋政权对外韬光养晦、忍让妥协,对内排斥异己、残酷镇压。在蒋介石看来,国民党军队主要是用于维稳而不是用于国防。东北沦陷后,国内舆论一致谴责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也因此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爱国的正义力量迅速聚集在了反抗侵略、救亡图存的旗帜下,蒋介石和国民党自陷于道义的洼地,而力主枪口一致对外的中国共产党理所当然地站到了道义的高地。这就是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短短三年的解放战争就彻底打垮了国民党政权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西安事变之所以发生,也正是国内各方爱国力量不满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所导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继续奉行消极抵抗政策,将自己置于人民的对立面、民族大义的对立面,因而也最终被人民所抛弃。可以这么说,不抵抗政策,让蒋介石政权从政治和道义上打败了自己。

 

再看经济上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前,日本陷入了全面的经济危机,不得不大量裁军,失业的军人和政府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政局动荡,人心不稳。于是,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据史料记载,“九·一八”之前,东北地区已经拥有占全国产量79%的钢铁、93%的石油、55%的黄金、23%的电力、41%的铁路、37%的对外贸易;除外,东北地区还有极为丰富的粮食作物、森林、皮革等经济资源;在沈阳,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和制炮厂,可以自主生产各种军工产品;在哈尔滨、长春、大连、抚顺等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和民用化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现代企业也迅速得到发展,并均已走在了当时中国的前列。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50亿美元之巨。丢失了东北,不仅让国民政府失去了富庶的东北的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直接帮助日本实现了经济复苏,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提供了后勤保障。日本侵略者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帝国的附属地,当成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亚洲和征服世界的重要战略后方,对于东北地区资源、财富的疯狂掠夺史无前例,不仅直接导致了东北地区过早地出现了严重的掠夺性资源枯竭,而且还对东北地区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可恢复性的严重影响。蒋政府拱手送出东北,在经济上就是自掘坟墓。

 

从军事上看,东北沦陷是后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导火索。日本人在使用武力轻而易举侵占东北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了蒋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这为后来日本军国主义野心膨胀,准备继续扩大战争占领整个中国、称霸亚洲奠定了基调。日本军队信心爆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期,在大部分战场都将国民党军队打得丢盔弃甲,甚至望风而逃,没有遇到太多的抵抗就将半壁中国收入囊中。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信心尽失,许多城市都是国军数倍(甚至数十倍)于进攻的日军,但几乎未作抵抗就赶紧逃跑。1938年的华北战场,15万国民党军队围攻土肥原的2万日军,不仅被日军成功突围,还让侵略者追袭得狼狈逃窜。蒋介石一再电令前方将士不要有“妇人之仁”赶紧挖开黄河花园口阻断日军追击。以致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390万人背井离乡。因此死亡的人口和国民政府征发1400万壮丁造成的死亡超过了抗战期间被日寇杀害的人口。这就是被一些精英讴歌为民族英雄的蒋介石最辉煌的“抗战壮举”。而关东军依托东北的经济保障迅速扩大规模,由事变前的1万多人发展到1945年的70万,加上伪军,东北的日伪军一共超过了120万。这些军队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了成百上千万的中国同胞。

 

东北沦陷后,国民政府的外交部一方面向日方“严正抗议”,一方面向国际联盟请求“主持公道”,特别是向美国政府哀求“深切关怀”,不抵抗政府在世界外交舞台上颜面丢尽。尤其在“卢沟桥事变”后,蒋政权更是依附美国,使得堂堂中华成了美国的半殖民地。弱国无外交,蒋政府的国际地位从《雅尔塔协定》的签订就可见一斑。二战胜利前夕,苏、美、英三国首脑聚会雅尔塔,磋商战后处置一系列国际事务的准则。这次会议,不仅将所谓四大盟国之一的中国排除在外,还签署了侵犯中国主权和利益的《雅尔塔协定》。在中国政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协定中作了如下规定:苏联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今蒙古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2、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可以这么说,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东北沦陷,为蒋介石政权的最后失败埋下了伏笔。落后就要挨打,软弱更要挨打。历史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啊!让我们铭记“九·一八”,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