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走进,感受──感动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

·备课思考

 

1.读出文本之于二年级孩子的意义

 

记得我在孩提时读《丑小鸭》,内心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时自己是众多普通女孩中的一个,总是想象着要是有一天也能变成白天鹅该有多好,相信如果那样,自己一定会备受老师、家长、同学的关注。当时,稚嫩的内心只是渴望外形上的改变,对作者的言语意图——究竟要通过丑小鸭的苦难经历和心存梦告诉我们什么,并不理解。现在想来,自己当年的幼稚渴望,也正是目前二年级孩子的初读现状。

 

当今天有了一定阅历,了解了安徒生的身世后,再读《丑小鸭》,我发现读文也在读人,丑小鸭的成长,似乎就是安徒生的成长。丑小鸭的经历折射了安徒生苦难中向往美好,幸福中心怀谦卑的人生态度。但是,就二年级孩子的心智发展状态,对于文本意义的体悟,我们在教学时应把握什么尺度呢?另外,从单元主题的角度思考,单元主题是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落实到《丑小鸭》这篇课文,是不是应该渗透怎样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思想呢?

 

于是我在思考,怎样引导孩子亲近文本,亲近丑小鸭,从丑小鸭的经历中读出之于他们的意义。经过反复琢磨,我确定了这样一个孩子可企及的人文目标,就是引导孩子不仅仅感受丑小鸭形象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悟丑小鸭在追寻自由、平等和尊重的过程中,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一种内心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力量!这正是一个如何看待自己的很好的角度。也应当是孩子深入阅读文本的价值所在。

 

2.尝试链接原著部分语段,启发孩子与经典对话

 

本课节选自《安徒生童话》,编者在选编文本时做了“大刀阔斧”的删改,将一篇6000多字的童话改编成了一个极其简约的4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原文中一些经典的语言、细致的刻画、灵动的细节,都已不复存在,许多内涵也被掩盖。当然,编者选文时做如上删改,一定慎重考虑了二年级孩子的阅读程度。但我以为,要让孩子亲近经典,就应该把最好的、几近完美的东西呈现给他们,如果此时文本的难度和深度还不适合孩子,可以暂时缓一缓,不必如此急于求成的过早呈现,使经典变得蹩脚而满是遗憾。

 

但既然文本已经选入教材,要让孩子走近丑小鸭,作为教者,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何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依照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要求,我确定了运用文本,训练孩子朗读能力这一工具性目标。在朗读中依托文本语言,引导展开想象,望言呈象、进而生慧,逐步走进丑小鸭的内心。更为重要的是,我想尝试在关键处链接原著语段,或以它作为背景情境,引导孩子走进丑小鸭内心;或以它丰富文本内容,丰富孩子的认知和感受,实现与丑小鸭的直接对话 ,并且启发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以“亲子阅读”的方式阅读原著,亲近经典。可以说,在第一学段,在有选择的链接语段,促进孩子与文本对话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和思考。

 

3. 经历走近——走进,感受——感动的阅读体验过程

 

教学过程,力求立足语言,通过链接、换位、想象、品味等方式,使孩子的阅读体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远观外形,到走近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再到走进它追求自由、平等、美好的内心,从感受到震撼到感动,一步步读出文本对于每一个“我”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回顾,远观丑小鸭

 

1.喜欢读安徒生的童话吗?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一生写了一百多部童话作品,他的童话照亮了许多孩子的童年,也照亮了安徒生自己的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安徒生的作品——齐读课题《丑小鸭》。

 

2.还记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吗?

 

生描述。

 

——出示描写丑小鸭外形的语段。

 

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