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实录


  (《晏子使楚》:六年级课文。点评者:湖北省武穴市教研室余虹,简称“余”;江苏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丽琴,简称“王”。玫瑰是窦桂梅老师的网名。)

                     第一课时
  一、抓课题,隐含主题。
  (生背古诗,最后背《墨梅》。)
  师:“不要花开好颜色,只要清气满乾坤。”看你们,坐得大大方方,规规矩矩,说得更是字正腔圆。我呢,也是这样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吧,彼此之间鼓励一下自己,送给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话。(课件出示:“规圆矩方”的牌匾。
  [看似简单的交流,而教师那充满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正所谓“入境始与亲”。——余)
  师:注意观察“矩”字,和你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矩”的笔画都是横平竖直的。右边的“巨”里多了一点。
  师:想象一下,为什么要在“矩”里多加一点?
  生:是不是要强调自己规矩多一点?
  生:是要告诉自己一定严格要求吧。
  [这个牌匾和这四个字,一直是我比较费解的地方,总感觉有些牵强,毕竟课文中只有一处提到“规矩”两字,而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教育意义在文中也并不明显。至于“矩”上多一点的生发,自然也显得有些一厢情愿,远达不到有些评说者所说的“已经深深印在了孩子们心间”。——王]
  师:这个“点”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要规矩多一“点”儿。对外呢,要更讲规矩,懂礼节。比如对这个人(晏子)——本来他叫晏婴,为什么称“晏子”?
  生:古代对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是女性,假如窦老师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窦子”?(生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对古代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余)
  师: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杀三士》、《越石父》。
  师:还有《金壶箴言》等。同学们可以读读《晏子春秋》,你会知道得更多。今天,我们就走进晏子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出示课题,生读。)
  [介绍晏子的同时也介绍相关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余)
  师:“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国”)。让我们读读课文。
  (请一生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师:自评一下自己读得如何?
  生:(得意地说)还不错。
  师:的确不错,比如“大夫”,现在我们一般读dài fu,这里要读dà fū。你读得很准。
  (请一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评价一下读得如何?
  生:“我在这儿等一会儿”。这句有两个儿化音,你都读得不错。
  (请一生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学生评议。)
  生:“临淄”的发音要准一些;是“晏子拱了拱手”,不是“拱拱手”。
  师:大家很注意听。读书一定要读正确,不能丢字落字。我理解刚才这位同学,她在创造性朗读呢。请你再规范读一次,以后表演或复述的时候你就可以尽情创造啦。
  (该生又读,读正确了。)
  (请一生读第五自然段。读后学生评议。)
  师:注意,这里出现了两个成语,是哪两个?
  生:“面不改色”和“得意洋洋”。(要求学生把这两个成语画下来。)
  师:通过全篇朗读,我们发现,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呢?
  生: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齐国没人了;第三次,楚王讽刺齐国人在楚国偷盗。
  师:晏子作为使节出使楚国,按理,双方一定要做到讲规矩,各方都要规矩多一点。然而他却没有得到尊重。
  师:但,不管怎么样,最后的结果呢?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让学生再齐读课文的最后这句话,并板书。)
  [直奔文尾,与后面的再顾文首一样,是对文本的大气的解读,整个文本成为教师与学生阅读与讨论的“小小寰球”,而非“盲人摸象”。——王)
  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依次说出“敬重”、“佩服”之意)。
  师:那“不尊重”呢?
  生:尊重。(同学们啊了一声,该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瞧不起的意思。
  生:侮辱,蔑视。
  师:“不敢不尊重”呢?
  生:尊重晏子了。
  师:那就直接写了呗,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
  生:不能不尊重。(教师让学生把“不能不”送进句子中,变成“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送进去”仿佛已是玫瑰课堂上的口头禅,虽只听过她两节课,已能感受她偏好的语言方式,再如“掌声”、“谢谢孩子们”,似乎有人批评过玫瑰的这种“掌声四起”,我则认为应视为个性化教师的“招牌动作”,只要与教师本人的个性、形象、追求等相协调即可。——王)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
  [在教师的牵引和巧妙点拨下,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通过“不敢不”和“不能不”的换词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味极浓。——余)
  师:那楚王佩服晏子的什么呢?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认为楚王是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才华。
  师:晏子靠什么来表现他的才华?
  生:表现在晏子说的那些话,也就是说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

  二、抓文字,铺垫主题。
  师:那好,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大家读读,看看晏子的话给你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读,而后发言。)
  生:我说说第二个故事中晏子的这句话:“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没有人了呢?”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阵雨?袖子举起来,真的就连成一片云?用夸张手法啊。楚王不是说我们国家没人吗,这样一来,楚王没话说了。
  师:晏子的修辞手法用得真好。(生笑。)这是古文中晏子的话:“齐之临淄三百间,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后人从中概括了三个成语,结合课文,看看是哪三个?
  生:有“张袂成阴”,意思是“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有“挥汗成雨”,意思是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师:快把这两条成语写在课文相应的意思下面,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还有呢,谁再说?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对应的成语就是“摩肩接踵”。
  生:(脱口而出)还可以说成“比肩继踵”。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别的书读到的,我平时看书看得多。
  师:哎哟,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们提个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同学们赶快把这同一意思的两个成语写下来。也要工工整整地写,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啊。
  [既有词语的积累,又有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余]
  生: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还说了这句话:“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晏子的理由真充分,你想啊,先说我们国家的规矩,然后再说我最不中用,最后呢,就得出结论——“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所以只好我来了:
  师:晏子的话里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为”。
  师:用上“因为”说说这句话;
  生:因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这个“因为”还可以放在哪里说?
  生: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生:晏子说话真有艺术,避免了“因为”的重复使用,语言不罗唆,理由还充分。
  生:我说第一个故事中晏子说的话:“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绵里藏针,他的言外之意是既然给我开了一个小门,像狗洞一样,那我就将计就计,把它说成狗洞,推理出楚国是狗国。这样听着好像很有根据。
  师:那就请你给同学推理一下。[课件出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 ),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学生填出“狗洞”、“狗国”,大笑。)
  生:我说第三个故事中晏子的话: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晏子用生活中的现象说明环境水土不同、植物生长就不同的道理,人呢,也是这个道理。我觉得晏子的知识真丰富,拿这个比喻反驳楚王,挺好。
  生:晏子的意思是楚国的风气不好才使人变成盗贼。他没明着说,而是做了个比较,不能说是比喻。
  师:这叫类比推理。后人把晏子的话当作典故。老师给同学配的补充教材中就有这句话。
  生:我知道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师让学生把这句背下来。)
  师:请总评晏子的语言。
  生:晏子口才非常厉害伶俐,能说会道。
  生:晏子运用夸张、类比、打比方、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
  生:晏于验证了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补充教材上的这句话,在这里评价晏子,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让学生再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时,他们的语气坚定多了。)

  三、研文学,深化主题。
  师:然而,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却这样认为(课件出示):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这个外交官和后面的历史学家的评论一样,属于对文本的“反思性解读”。两个“然而”,如同重磅炸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现场学生及观摩老师的反思与讨论。而能提供这样的评价材料(不管是否确有这样的外交官和历史学家),也证明了玫瑰学养的深厚,难怪有人这样评价她:从偶像型向实力型跨越。——王)
  师: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己默读,静静思考一下,发表如下观点(板书:赞成/不赞成/说不准)。
  生:我说不清。这位外交官考虑外交的含义,晏子如果得罪了楚王,楚国和齐国之间就会有矛盾,所以,晏子必须“绕口令”。不过外交官的话也有道理,晏子有点逞口舌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