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解读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读《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题目,便可读出文章大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叙事,讲述钓鱼的经历;另一部分是感悟,讲述获得的启示。由此看来,这是一篇叙事说理文。

一篇文章,通过、承、转、合的过程,基本形成一篇文章的主题、立意。最吸引读者眼球、吊起读者胃口的莫过于情节上的“突转”。《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便是介于“钓鱼”与“放鱼”中那一句不引人注意的句子: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这也正是父亲让孩子必须放掉那条鲈鱼的唯一理由。由此,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必须把鱼放回湖中;人物心情发生了突转──由“得意”转为“急切”“难过”“乞求”“不舍”。直接影响孩子心情的,便是父亲说的那两句话,父亲没有用“必须”而用“得”;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安慰孩子。这两处语言描写带给读者的是,同一个意思──必须把鲈鱼放掉;同一种情感──自然地流露出了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既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孩子严格的要求──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要无条件地遵守规则,还包含了他对孩子无尽的理解与期待。父亲仅说的两句话,便成了全篇中最精彩的描写。

文中的孩子之所以如此不情愿地放掉鲈鱼,细细咀嚼文字,便会发现至少有四条理由──从未见过、来之不易、无人知道、只差两小时。

难道说真的“无人知道”吗?文章中三次描写“月光”,多么美的月夜!月光下抛竿、月光下垂钓、月光下欣赏鲈鱼、月光下放回鲈鱼。环境本身就是具体内容中的一部分,作者借助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和渲染气氛。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一举一动被美丽的月光紧紧地注视了,这三次对月光的描写,也呼应了这篇文章的原题──《做得对与做得好──天知地知》。“月光”所表现的意象,所传达的意味,所起到的作用,耐人寻味。

正是因为孩子如此不情愿地放掉到手的鲈鱼,所以父亲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三十四年前的那天晚上,孩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依然在体会着父亲的话语;三十四年来,孩子常常体会着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每当孩子再次遇到本该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他就想到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他对童年钓鱼的经历也有了自己的体会──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当我们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会看到这样的学段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依据文本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读懂父亲曾告诫孩子的话及孩子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感悟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性极强的文章,《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情节易于其走进文本。他们能够独立读懂文本内容,从描写作者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心情,但体会这则故事背后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阅历所至,是个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父亲告诫孩子的那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一定的难度,前一分句说“道德是个简单的问题”,后一分句又说“实践起来很难”,只有让学生在第一分句前添上三个字“说起来”,这样学生再读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其意思了,当然,也不会再引发前后分句间的自相矛盾了。

这仅是初步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教师还要深入引领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与“非”,这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知道“是”就是对的,“非”就是“错”的。但教师要再次引领学生浏览全文,联系前文所讲的“钓鱼的过程”,说说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这是在全篇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起来深入思考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提高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