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重点研读“升国旗”的部分。传统教学单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特点,而利用媒体我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们一齐瞻仰鲜红的国旗)这就是面,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再出示(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就是点。使学生对场面描写特点的点面结合有了进一步认识,然后检测回馈,运用学生熟悉的运动会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个是点哪个是面,这样有梯度的两次展示图片,突出了重点。

 

  紧接着从第一面五星红旗这幅画面中引导出这句话:“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先让学生抓住“站”联系上下文谈感悟,确定“站”用得传神。这个“站”有什么言外之意呢?这是学生体会情感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运用视频大量图片等使学生看到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旧中国暗无天日,民不聊生,人们在这个人间地狱中跪着生活。于是“国耻说话,我愤恨”便脱口而出,情感的宣泄水道渠成。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跪一站,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再也不受压迫、剥削,我们当家作主了。学生怎能不心潮澎湃,无比自豪呢?这时,老师再趁热打铁,播放王怀让写的一首诗《中国人,不跪的人》。这样,利用几种信息技术手段代替教师枯燥讲述文字资料刺激了学生感官,触动了学生积淀的情感,饱满了学生的爱国情怀,难点自然就不再难了。

 

  第三环节:烘托气氛,再现情感。这时,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下一部分内容,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3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回归全文,传统教学只能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而此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全过程和建国五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这两段跨越时空五十年的大典视频的强烈对比,帮助学生真实感受到建国之初到如今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富足了,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于是“国荣说话,我骄傲”便呼之欲出,和上一环节国耻说话相呼应,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爆发积聚的情感,于是,生在中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难点迎刃而解。 

 

  情动而辞发,引入第四环节读写迁移,升华情感。传统教学中这一环节只能凭学生单一浅显的知识积累去写作,而我为学生展示一组图片: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祖国百年耻辱,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见证了祖国的强大,学生们在校园里无忧无虑地成长,邻里节呈现了人们之间的和谐美……选择这些代表祖国繁荣人民富裕的典型图片为参考,开阔了学生视野,提供了写作思路,激发了写作欲望。方法与情感双双付诸笔端。

 

  有句话叫“鸟在林间自会啼”,学生情感应从课堂的小舞台流向生活的大舞台,于是,我为学生提供了课余自主了解知识的平台。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希望我这棵苔花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与关爱,谢谢!

 

  《开国大典》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文特点,着重强调梳理文章结构,强化整体感知,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之一,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主要内容。其次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引导学习场面描写中的点与面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朗读、引读,以及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并灵活运用。如学习“宣读公告”一段时,让学生读读课文,再画画示意图,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根据理解转化为直观具体的解说,训练学生将内在的认知转化为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既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且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学完课文,让学生简要描写生活中四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灵活运用文中积累的语言,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己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