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学而导 学导结合”理念下的教学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这篇短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单纯描写景物,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名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因而,其间的一些语句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我以《自己的花式让别人看的》为例,浅谈怎样在教学中体现“以学而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做到有效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一、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因学而导,学导结合”教学的突破口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应该将对文章蕴含的人文思想的感悟融入知识学习与语言训练中,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读。为此,我对教材进行研究,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文学翻译家。在他25岁时,远渡重洋,来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以后回到祖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第二次到德国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全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更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对我班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我通过细读文本之后,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这里的“美丽”包含着两层意思:从句子本身来看,“美丽”是指德国街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色很美;联系全文内容来看,“美丽”更是蕴含了作者对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的由衷赞美。然而,这层含义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自己体会到的。于是,我尝试抓中心句层层展开,在教学中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作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让孩子们抓住奇丽、奇特”这两个关键词,以寻找奇丽──感悟奇特──情感升华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二、围绕主线有效训练,建构“因学而导,学导结合”教学模式

 

在确定了教学突破口之后,我便以对奇丽、奇特”的理解作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中,我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拓展等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通过抓关键词句的品析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让学生结合现实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让结合生活经验去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例,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教育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

 

1.创设情境,内化情感课文第三节,重点描写了德国街头的美景,其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直接描写了街上美丽的景色,有必要让学生积累词语、句子。“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单从字面上来看,学生是无法感受到色彩的绚丽夺目,也无法感受到德国街头的美景。于是,我让学生一边欣赏德国小巷道的照片,一边听老师的描述,学生沉浸“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余,说出了许多描写花香、花色,花样、花形等平时积累的好词语。

 

2.营造氛围,突破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环节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利用语调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读出“美丽”的情感世界,让朗朗的读书声去引诱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通过角色体验把想到的说出来:

 

下面是课堂出现角色体验的一个小小片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