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


  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它们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学习本组课文,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的同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第21课《老人与海鸥》

  海鸥 海鸥是人类最熟悉的海鸟,有5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在北半球繁殖。它对各种环境都有非凡的适应能力,根据海鸥羽毛、体形,一般把它分为两种子群。一种是黑头或是有头兜的鸥,体形较小,夏季头部颜色会有变化;一种是头部与身体颜色均呈白灰色的鸥,重90克至2 000克。

  “海鸥老人”塑像铭刻人鸥深情 新华网昆明2006年1月18日专电“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蹁跹环绕……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有“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

  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认为他代表了昆明人与红嘴鸥和谐共处的精神及爱鸥护鸥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市民学习。

  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昆明《都市时报》社、翠湖公园、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带头为海鸥老人塑像捐款,并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

  森林里的音乐家

  9月末,阳光明媚,正是大好的狞猎季节……
  我和狩猎专家纳鲁宾绕过一片雪松林,登上了一个长满白杨的山坡。这儿豁亮而干燥,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林子里不久前还栖息着大雷鸟,如今却草木凋零,冷冷清清。
  我们正往山坡上走的时候,突然听见一种很奇特的声音:开始是宛如音乐般的长音,后来是一声响亮的撞击,并带着细碎的颤音。纳鲁宾停下脚步说:
  “这是什么声音?”
  声音是从不远处一个黑压压的云彬林里传来的,每次的间隔时间几乎一样长。森林里完全可以听到被风刮断的树发出的呻吟声,但和眼前这种声音毫无共同之处。
  我提议到那个云杉林里去看看,纳鲁宾也同意。走到云杉林旁边时,我们又停下来听了听。
  森林里的声音总是这样,当你朝它们走去的时候,声音会越来越小,然而却清楚。于是我们听出,每次颤音响完之后,还要响起一阵叫声。就是说,这是熊瞎子的取乐。
  我们蹑手蹑脚地走进林子,前面是一个长满松树的小山坡,声音就是从山坡的那一面传来的。要看到这个“音乐家”,得登上坡顶。
  于是我们把猎枪装上弹,爬上山坡,藏在松树的树干后伸长脖子往下看。山坡的那一面很平缓,树不多,只有一些低矮而树冠巨大的松树和粗壮的云杉。坡的中央有一根被风刮断的云杉的树桩,树桩的边缘裂成了几片像花瓣似的板皮,离树桩不远处长着一棵敦实的松树,树下部一根粗大的树杈快断裂了。
  “熊在哪儿呢?”我问。
  “你瞧云杉后面!”纳鲁宾小声说。
  我仔细观察那个树桩和松树,立即看见了熊——原来它趴在那株被风刮倒的云杉后面。不过它马上就站起来了,高高地直立着。我不由自主地往树干后一藏,并举起了枪。
  “别着急!”纳鲁宾低声说,“咱们先看看它要干什么……这可是个庞然大物啊!”
  这是一头年老的化熊。只见它摇摇摆摆地走到那根粗大的树杈前,用两只前爪抓住树杈往那个云杉树的树桩前扳。树杈又粗又结实,但熊的劲儿也不小。它把树杈扳下来后,便把树杈的顶端插在云杉树桩的裂缝里,然后就拽着树杈慢慢往后退,退着退着突然把爪子一松。树杈响着往回弹去,当猛地一下绷直时,纷纷断裂的细树枝便发出音乐般的声音,与此同时,树桩上被撬开的板皮也往回一弹,发出一阵长久而细碎的颤音。
  熊把头一歪,侧耳听着,当细碎的颤音终于沉寂下来后,它便发出一阵心满足的声音,并喜悦地尖声叫着,在长满青苔的地上打起滚儿来。
  纳鲁宾用胳膊肘碰了我一下。我朝他转过头,急切地用目光指了指手里的枪,但他表示反对地摇摇头。
  这时,熊又把它的“音乐节目”表演了一次,但不大成功,树杈插得太靠近板皮的顶端,所以回弹的声音太短,而且没有细碎的颤音。熊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之后,好像是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哪儿,于是便呼哧呼哧地又把树杈扳了下来。这一回它考虑得很周到,干得很细心。可是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它没有往一边让,以至于猛然弹起的树杈狠狠地打在了它的下巴上,把它打了个仰八叉,痛得它狂叫起来。爬起来后,它便朝树杈冲去,一面狂叫一面狠命地撅着树杈,并把撅断的树杈一截截地往坡下扔去。
  怒气平息下来后,熊像人那样往地上一坐,一面用爪子抚摩受伤的颧骨,一面尖声地呻吟。这是绝好的开枪机会,我举起枪,瞄准了熊的脑袋。可是纳鲁宾轻轻地把我的枪管往旁这一推。我不解地看了他一眼,他却把自己的双筒猎枪指向天空,把扳机一扣,并和枪声一起大声地吼叫起来。
  我傻呆呆地往旁边一跳,他却继续大声吼叫着,并用手指着熊的方向。
  吓得半死的熊瞎子骨碌碌地滚下了山坡,爬起来后,飞快地往云杉林里跑去,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为丢掉这唾手可得的猎物而感到非常遗憾,便一本正经地谴责自己的朋友:
  “还是猎人呢!真会取乐!难道一个猎人能放弃这样好的机会吗?要知道,这家伙真正是自已送上门来的!真没想到你会这样冒傻气!”
  可纳鲁宾心平气和地说:
  “不,伙计,打死这样的熊是罪恶,让它活着吧……要知道,这可真是一个会逗乐的家伙,要是能把它活捉住送到马戏团去,我看不用训练就可以上台。你说呢?”
  我不满地朝他挥了一下手,不过,一想起熊瞎子的音乐,也对这个动物“音乐家”产生了敬意。
  让它活着,让它去摆弄自己的乐器吧!

  放生龟知恩图报,十六年后搭救恩人孩子

  在台湾基隆有一家商店,店名叫做“遇缘号”。老板林先生做人很仁慈,他们那附近的居民都是捕鱼为生。有一天,渔夫们用网子抓到了一只大乌龟,准备要杀掉、卖它的肉。林先生恰好经过,看见在人群包围中有一只待宰的乌龟,正抬起脖子一直对人磕头,它的两个眼睛都流下了眼泪,似乎求救的样子。林老先生看了就生起恻隐之心,不惜大笔的金钱,把乌龟买下来,而且请人把它送回海滨去放生。为了担心有人又把它抓来杀,于是就在乌龟的甲壳上写了“遇缘号放生”这五个字,等于是请求后来的人都慈悲、高抬贵手,放它自由重生,不要随便杀害它。写好之后,他们就把乌龟放生了,好多人在海边看到这只大乌龟载浮载沉,向林先生再三磕头致谢。大家看了都很受到灵性的感动。于是就彼此约好,以后遇到这种大乌龟,就不捕、不宰、不食。这“三不食”的口号,到今天还留在他们的邻里中。

  事情隔了十六年,林先生的第二公子,考上了台北商业学校,在星期假日的时候,他就乘着日轮回家。那一次,在回程途中,逆流海面上,很不幸船触礁沉没了。船上乘客一百多人,被海吞没了九十多人。当沉船的那个刹那,满船惊叫、惨呼救命的声音,真是震耳欲聋。林公子虽然稍微会游泳,但是海浪太大了,他又被卷沉了,就这样在海中奋斗。忽然间他感觉到身体好像被一个圆桌般的大东西托起来,一看,自己是躺在乌龟的背上,再看清楚一点,乌龟的嘴巴大得像个脸盆。他吓一跳,想必这下子一定会葬身在乌龟腹中。于是他打算翻身,再跳人水中,但是当时,人已经无力再挣扎了。后来,不知过了多久,在翻身的时候,忽然间看见,乌龟的背上竟然写着“遇缘号放生”五个字。他才知道,原来这是父亲当年所放的那只乌龟。忽然间,他的心情由悲哀、恐惧转变成无限的欣喜和安慰,原来乌龟是来救自己的。于是他抱着那只乌龟,让乌龟载着自己,他口中念着佛号,祈求保佑。乌龟很悠然自在地鼓动着四只脚,好像划船一般,在狂风大浪中奋斗着载他上岸,还没到岸的时候,林公子就跳跃跳上浅滩,再回首看,乌龟还浮在水面。林公子就向它合掌,拜谢它的救命之恩。乌龟也扬起头,点点头,好像还礼的样子,而且还开口摆足,发出了声音,好像非常欢喜庆贺的样子,然后才转头游开,岸上的居民都急来道贺。

  在这一次的海难当中,只有十多位生还的乘客,调查起来,原来都是一些孝子、贤妇,还有平时行善布施的人,可见上天保佑善人,而且加佑仁者的后代。当地邻里们知道这件事,都很感动,而且欢喜行善,本来有位星象家为林老先生算命,说他可以活到七十岁,但是林老先生活到八十八岁,而且是无疾而得到善终。当地的父老们,至今还是喜欢谈论这件感人的事实,这事迹详细地记录在《阿弥陀行刊》七十七期。

  因果是一点都不差的,在茫茫大海中,乌龟怎么会知道有海难呢?又怎么会知道恩人的第二公子今天落难在海中呢?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乌龟怎么能够在大海中找到他,又托载他呢?我们以人力来找,也未必能够顺利找到啊!众生的灵性和佛性实在不可思议!因缘果报也不可思议!乌龟能够知恩,又报恩,不惜在狂风大浪中,冒着危险送恩人的孩子安全回家,这种精神,人类也未必能有。是多么值得向它致敬啊!佛教我们要随喜赞叹,学习一切众生的美德。《华严经》说:“六道的众生,不论是什么种类,只要它有功德,乃至小到只像微尘那样的小功德,我们都应该随喜赞叹,向他们学习,一切众生都有他的美德值得学习,礼敬还来不及怎么忍心杀害它?”

  我们看这位林老先生,当年是不忍心乌龟受苦,要救乌龟,放了乌龟重生。而十六年后,事实证明,他是救了自己的孩子,放自己的孩子重生。

  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树》

  一、走近作者

  斯克列比茨基(1868---1936)又名马克西姆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列莫维奇彼什科夫,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1901年发表《海燕之歌》,标志着高尔基创作的新发展。主要作品还有《母亲》、《小市民》、《最后的一代》。《母亲》是他最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