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坛”走向“讲坛”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

.“弦”是什么意思?(结合古琴图理解:弦为琴之魂)

 

2.“绝弦”的“绝”,怎么理解?(结合注解)

 

3.“绝弦”的意思?(孩子容易逐字翻译,从而会产生语义不畅。教师适时强调文言翻译的模糊性和注重语感顺畅)

 

4.谁来连起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5.高声地把这四个字连起来读一读。

 

【点评:题为文眼,有必要逐步彻底地让孩子弄懂。此外,对“绝”的理解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4)读通读顺

 

1.请你自己读一读,争取把它读通顺。

 

2.先数数,这篇课文总共几句话?五位同学,一人一句轮读后个别孩子再读。

 

3.听老师读一读,在听出停顿的地方,请你在文中用“/”标注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全班配乐齐读。

 

【点评: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阅读确实有困难,主要出现读得零散、停顿不当、古今通译错误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这种“私塾先生”惯用的“土办法”就是辅助学生正确朗读,理解文言文的简单有效的好办法。本课就是借助此法逐个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上的一个个障碍,达到古今贯通的教学效果。课一开启就让学生浸润在文言文的节奏、咏叹之美中,整体的反复诵读既不破坏文本的整体感,又能使学生在先期的诵读涵咏中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情感,激发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二、感悟:三品知音

 

1)一品。

 

1.这一句话中,作者写了两个人,用了同样的一个字“善”,“善”什么意思?(孩子尝试翻译)

 

2.二人擅长的不同,那么他们俩又是靠什么相通的?(琴声)

 

3.就凭着对这琴声共同的热爱,来说说,在你心中这是对怎样的朋友呢?(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板书:相知相识】

 

2)二品。

 

1.找找具体描写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的句子是哪两句话?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2.这两个“善”,还是善于的意思吗?。(孩子可以猜测,也可以凭借语感判断语义,教师顺学而导)这个善字很好玩,造字的时候,最下边的这个横左右两点,实际上是一个人挑起双手的大拇指在称赞别人。所以这个“善哉”,就是一种称赞。

 

3.多人读“善哉”,读出称赞、夸奖的语气。

 

4.“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你怎么翻译的?(孩子借助注解翻译)

 

5.让我们做个“善读”者,通过我们的朗读,再现当时二人的对话场景。(生齐读)

 

6.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盼着就是什么呢?(知音)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出示课件】

 

“念”是什么意思?(想到);“得”又是什么意思呢?(理解、知道)这一念一得之间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