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第二课时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和深层探讨;情境写作训练,选择文中精美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设计(二)
  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设计(三)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四)
  多媒体显示:
  你放飞一个你
  我放飞一个我
  蓝天真小呀
  你看
  我们快活的姓名
  正在悄悄靠近
  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不信
  你把耳朵贴在线上
  听听
  教师要求学生猜读诗题,学生明确:《放风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l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宇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及词义。
  教师提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    东  笑  缩  点  宽  苦心孤  嫌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
  jué bié( ) dàng yàng( ) qiáo cuì( ) jīng huáng( ) hu?ng rán dà wù( )
  (3)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
  ①表达愉快心情的:_____________ ②带“苦”字的成语,如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三个词语造句(或写一段话)。
  尘封肃杀傲然
  3.学生带情感朗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读课文,就“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两个问题小组内部交流。
  五、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对课文作圈点评注的学习方法,学生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圈点勾画。资料内容如下:
  对课文作圈点勾画评注的学习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疏通性的圈点勾画,目标是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性的圈点评注,目的在于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三是评论性的圈点评注,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下面的符号系统是不少人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供参考。
  (1)~~表示描写得精彩或论述得好;
  (2)——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
  (3)=表示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
  (4)≌打算摘录的内容;
  (5)……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6)?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7)??表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之处;
  (8)×表示否定;
  (9)!!表示精辟、赞赏;
  (10)△△表示应注意的地方;
  (11)★★表示应熟记、背诵的地方;
  (12)[ ]表示要查考、注解的地方;
  (13)○○表示需疏通的生字和生词。
  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临时设置一些符号。
  2.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汇集问题。教师将所有问题归类,按照由浅人深的层次归类,或按局部到总体的方式归类,或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
  4.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可把问题分为4组,l~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8段的疑问为一组,9~12段的疑问为一组。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抽两组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六、内容研讨
  第一组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