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之三

语文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目的
   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与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了解全文精巧的布局。
   三、从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坑害读书人的社会丑恶的现象。
  教学设想
   一、边点评边研讨,从小说的三要素上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二、重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准备《孔乙己》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第三册教材附录中《谈谈小说》,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四、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笋(sǔn)荐(jiàn)绽(zhàn)
     屑(xiè)涨(zhàng)红哄(hōng)笑
     间(jiàn)或附和(hè)门槛(kǎn)
   2.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结合板书)。 
  五、学生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交待了几个内容?
   2.这一部分对全篇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结合板书进行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六、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习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2.精读课文,在文中点批。
   3.展开研讨。
    师生共同概括出特征  
  三、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习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2)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四、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五、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六、完成课文后“理解·分析”一、三和“揣摩·运用”五。

  教后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