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育人八十载 迎击挑战再启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根本方针,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学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金秋十月,在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浙江,浦江中学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气氛中,迎来了建校80周年校庆。80年来,浦江中学以其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赢得了世人的青睐、社会的认可,成为学子进德修业的摇篮、锻炼成长的港湾,其重德、尚学、求实、创新的办学之路成为地方教育领域的模板与典范。

    回忆峥嵘岁月 汲取前进动力

    1939年,浦江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诞生在战争的烽火中,这便是浦江中学的前身,由此开启了艰苦前行的历程——

    1942年,日军进犯浦江,浦江沦陷,学校被迫停办。

    1944年,学校更名为“浦江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后因校舍倾塌迁至平湖村。

    1945年9月,学校迁回龙峰塔下的原浦阳书院旧址复课。学校组织师生轮流值班护校,维护学生安全,保全学校财产,迎接解放。

    1949年9月,县立简易师范并入浦江县立初级中学。学校除教学工作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活动。

    1954年9月,学校更名为“浙江省浦江初级中学”。

    1956年9月,学校增设高中部,升格为完全中学。11月,学校改名为“浙江省浦江中学”。

    1960年1月,金华地区高中期末统考,浦江中学高中总平均成绩居全地区之冠。3月31日,学校改名“浙江省义乌浦阳中学”。5月7日,又改名为“浙江省义乌浦江中学”。

    1962年9月,中山中学高中部并入浦江中学。

    1967年1月,浦江县建制恢复,学校恢复“浙江省浦江中学”校名。

    1969年9月,浦江县县属中学被撤销,浦江中学原有教师全部下放到公社中学任教,校名被改为“浦江县工农兵中学”。

    1970年7月,学校改称“浦江县第一中学”。

    1971年3月,学校复称“浙江省浦江中学”。

    1977年开始,学校的招生重点转移到高中部,同时学制实行初中三年、高中两年。

    1978年,浦江中学被定为金华地区重点中学。

    1981年5月,学校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重点中学。

    1993年3月,学校正式出台了“重德、尚学、求实、创新”校训。是年,学校被评为金华市先进学校。

    1994年,初中停招,浦江中学由完全中学转为高级中学。

    1998年1月,浙江省教育部门发布文件,授予浦江中学为“浙江省首批文明学校”称号。12月,浦江中学被批准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

    2002年6月,浙江省教育部门下发文件,浦江中学成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2009年11月,浦江中学被省教育部门授予“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荣誉称号。

    2014年12月17日,浙江省教育部门下文,确认浦江中学为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浦江中学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歌可泣的事迹与精神,也蕴藏着浦江中学奋勇向前的无限动力。浦江中学在八婺大地上诞生发展的重要历程可以看到,学校在战争烽火中艰难创学,七迁校址,八易其名,虽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仍初心不改、砥砺前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进步令人骄傲。学校秉承“为邑树才”“五育并举”的办学传统,以“重德、尚学、求实、创新”为校训,深化“成才至上”的教育理念,凝聚“敦品求真”的特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成绩硕果累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民族情怀的国之大才、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也使学校成为众多浦江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之地。

    破除传统窠臼 完善德育内容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打破传统德育的窠臼,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是每所学校都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重大教育命题。

    浦江中学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有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德育队伍,有本校特色的科学、规范、开放、长效、生本的德育工作体系,有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机制,有“德育导师制”“首遇责任制”“课堂负责制”“家校联系制”等制度,创设并形成了“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德育工作大环境,通过“德育树人、课程养人、体艺达人”等育人新模式,着力营造充满求知探索精神的学习环境。

    学校以高一、高二、高三“学年度中心德育工作计划”为蓝本,结合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等特点,突出“三级”和“五大模块”——围绕“三级”,勾勒出“主题”“特色”“讲坛”“手册”“咨询”等五个“德育模块”,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高一年级突出以培养学生行为规范为中心的“行为德育”(一级),高二年级突出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中心的“人格德育”(二级),高三年级突出以培养学生学习毅力为中心的“励志德育”(三级),并分别制订侧重点不同的课程内容,以此构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品质。

    与此同时,浦江中学组建了课题实践小组,以“五大模块”为单位,分为五个课题小组,由相关课题组成员为负责人,以选择、征集子课题等形式,共同探讨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模块化”的策略。通过文化引领促进精神成长,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编写礼仪文化课程,提升大家文明修养;通过外塑形象、内铸气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独特的精神气质、高雅的文化修养,逐渐形成温文尔雅的礼仪文化、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以及开放大气的高品质校园文化。

    着力推进课改 彰显办学特色

    课程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浦江中学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德育为先导,以艺术熏陶为突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适合学校校情、有地方乡土特色的课程体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培养“有高品位的人”的育人目标。

    浦江中学陈建浦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师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中心理念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成长为社会未来的栋梁。必修课程是学校教学质量之本,是基础;选修课程是丰富学生生活和学校文化的主要渠道;自修课程是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成长的重要空间。经过统一思想,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愿望,浦江中学制定了《浦江中学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浦江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多次邀请了省、市、县有关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和论证,从选修课建设开发开设、必修课的校本化实施、教学管理方式改革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设计,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浦江中学充分发掘和统整学校及社区资源,构建起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学业厚实、身心陶冶、德艺濡养、能力创新”四大课程板块结构,以及“一基两翼三柱”的浦江中学课程体系。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包括必修内容的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介绍学科新成果的课程和学科应用性课程等,这部分课程主要由学校竞赛辅导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则主要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完成。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组织“百名校友进校园”活动,邀请各界校友精英举办科普人文、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推动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