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百鸟住 衔来金银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我家建起观鸟点后,我花300多元搭了间遮雨的棚子,从去年到现在,光是鸟塘的收入已经有9000多元了。”

    傈僳族村民密波四没有想到,小时候爱用弹弓打鸟的自己,有一天会开鸟塘、当“鸟导”、挣鸟钱,林子里的鸟窝成了“金窝”。

    靠山吃山,换个“吃”法

    密波四的家,在云南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这是一个藏在高黎贡山深处的小村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长期以来,当地少数民族百姓“靠山吃山”,却一直过着苦日子。

    “靠山吃山,必须换个‘吃’法。”怒江州科技局驻三河村扶贫干部张朝江琢磨着。

    2018年初,爱好摄影的张朝江了解到,邻近的保山市百花岭通过观鸟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一下启发了他:“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喜欢亲近大自然,观鸟、休闲、尝尝农家饭,山里的好环境就成了‘聚宝盆’。三河村也有丰富的鸟类资源,村民可以靠这个脱贫致富。”

    三河村地处高黎贡山腹地,森林茂密,栖息着208种野生鸟类,包括黑颈长尾雉、白腹锦鸡、白尾梢虹雉等一大批国家级保护鸟类。

    张朝江找到村里的“能人”袁开友,两人一拍即合,干!当年8月,两个观鸟点开业,在观鸟爱好者群体中宣传后,预订观鸟的订单纷至沓来。

    一开始,村民对此充满怀疑:鸟我们从小就见,这样真能挣到钱吗?眼见为实。看着来观鸟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纷纷加入。

    鸟可观,产业更可观

    如何延伸产业链,引导观鸟行为向“观鸟经济”推进,既保护生态又发展村里产业?张朝江和袁开友把目光投向高校:“借智引才。”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副教授杨建美,长期从事观鸟旅游经济研究,熟悉国际观鸟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她介绍,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中最典型的一种类型,可以给老百姓创造直接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鸟可观,产业更可观。

    以观鸟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为例,每年有近5000万人参与观鸟,产值逾千亿美元。我国鸟类资源虽十分丰富,但以观鸟为代表的自然及野生动植物观赏旅游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蕴含超千亿元的产业,大有可为。

    2018年8月,杨建美受云南林草局委托,带几名研究生做全省观鸟旅游规划。在怒江调研时,她遇到了张朝江,张朝江盛情邀请她到三河村考察指导。

    一番考察后,杨建美提出建议:面向当地村民开展鸟类科普知识培训,培养一批知鸟、爱鸟的当地村民作为“鸟导”;开设公众号加大宣传,让“百鸟谷”吸引更多游客;通过观鸟旅游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当地群众进一步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达到“观鸟、爱鸟、护家园”的目的。

    杨建美与张朝江合作申请了两个项目,为三河村发展观鸟经济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起到了很好的扶贫效应”。

    三河村里也多了一群研究生的身影。在西南林大支持下,三河村挂牌成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写写论文,扩大三河村影响力。利用项目做研究,让观鸟旅游更加科学规范,同时也把当地的旅游资源更好宣传出去。”该校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巩合德说。

    “你们这是真正的科技扶贫啊!”张朝江对西南林大师生竖起大拇指。

    小鸟“衔”来金银山

    一样的“靠山吃山”,别样的发展内涵。

    以青山绿水为场地,三河村建起了“百鸟谷扶贫车间”,45名“车间工人”全是当地村民,其中19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培训,他们在村里15个观鸟点当起“鸟导”,负责鸟塘运营和服务。

    以观鸟旅游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三河村打造了一批以“田园”“生态”“乡愁”“民族特色”等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带动村民增收。

    更可喜的是,自从发展起观鸟产业,村民砍树、打鸟的现象少了,与鸟交朋友的人多了。“自然生态越好,住进百鸟谷的鸟儿就越多。”村民渐渐意识到,守住这些鸟和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

    波密四家被确定为7号鸟塘。从去年观鸟季到现在,他家的“鸟家乐”已接待了四五百名观鸟游客,再加上种草果和参与百鸟谷管理工作的收入,“一年挣了四五万元”。

    他说,自己以前跑运输,既辛苦还挣不到钱,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生活也轻松了许多。密波四正计划着,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让游客住在“鸟塘”,推开窗就能观鸟。

    张朝江则计划着,让观鸟产业链从三河村向怒江大峡谷延伸。“大峡谷两岸就是一条‘百鸟谷’,我们有信心把小鸟发展成大产业,带动全州各族百姓过上好日子。”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