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培养要注重“实践育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坚持师德为先,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2021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明确提出,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要求把师德体验纳入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与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科研实践处于并列位置。师德师风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师德培育应从职前开始,加强一体化的师德培育。

    近1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教育部在2016年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明确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岗位的中坚力量,不仅要业务求精,更要师德为先。当前的师范生实习,已从大学主导的“学院式”学习拓展到大中小学生共建的“现场式学习”,这为师范生提供了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的契机。

    各师范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实习实施方案或管理办法来指导师范生的实习工作。我们抽样选取了我国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62所师范院校(部属师范大学6所、省属师范院校54所、市属师范院校2所)的教育实习文件,发现当前师范生实践环节中的师德培育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师范院校对实践环节中的师德培育不够重视。在为期10—15周不等的实习课程设置中,对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实习有较为清晰的表述,对师德培育的内容较少,忽略了教育现场也是师德培育的重要情境。二是师德培育在实践环节中缺位,形式单一。实习内容多由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三项组成,师德在实习内容中多以师德体验、撰写教师职业体验报告等流程化形式进行,同时多杂糅在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中。三是师德未纳入实习考核。实习考核明确规定了教学技能、班主任管理和教育调查所占的比重,比如某师范大学的实习文件中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提交12份教学设计、1份教育调查报告、1份班主任工作记录,但对师德的考核没有提及。

    当前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仍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等为本位,教育实践窄化为教学实习,对师德师风等软性精神培育缺乏指引、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仍使用2001年制定的实习指导文件。师德培育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开展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

    如何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强化师范生的师德培养?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深化认识,实现师德在实践环节的具体落实。实习在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增进教师职业情感、深化师德体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范院校应在认真研读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文件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制定出符合国情、校情和学情,能体现新时代师德师风要求的教育实习指导文件。围绕培养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四有”好老师的总要求,以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为标准,系统设计师德在实践环节中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层层分解和细化,形成师德培育实践目标任务体系。

    第二,整体规划,实现师德在实践内容上的一体化。教育实践是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师德涵养、素养提升为一体的综合性、体验性、实践性教学环节。师德培育要贯穿实践培养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靶向,培育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实习要求中应增加对师德的考查,要将“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等师德要求具体化、落实到位;要把师德培育和教学技能、班主任管理等学习内容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要将师德纳入实习考核,制定师德评价量表,对实习生进行抽样访谈调查,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等方式了解实习过程中的师德培育情况。

    第三,创新形式,让师德教育实践丰富而生动。师德培育除理论学习外,还可以探索观摩学习、情境体验、榜样学习等多样化实践形式,提高师范生师德培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师德先进典型案例库,以当代教师的优秀风采感染师范生;还可以组织师范生发现身边的师德先进案例,在研习课或研讨中增设师德相关内容,提高师德培育实效,实现师范生师德情意养成的浸润性和进阶性。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讲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面向教育现场的师范生师德培育机制研究”的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