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统筹 校际融合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围绕“促进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建立常态化片区教研、动态化师资调配、长效化考核激励三项机制,为农村学校教研教改设计“专道”、搭建“平台”,推动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创新实施

    建立常态化片区教研机制

    长期以来,受学校布局、办学规模、教研机制建设等因素制约,农村学校集中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成为提升农村学校教研水平、推动镇域教育发展的障碍。

    面对这些问题和困境,临朐县创新思路,发挥中心校的示范带动作用,打破校际壁垒,统筹调配教研资源,采取“1+N”模式,建立片区教研联合体,打造区域内小学、教学点全覆盖的教研联盟。教研片区结合自身实际,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中自主确定主题,提前制定方案,分学科、分时段全面铺开。县教体部门成立教科研专家指导小组,定期深入教研现场进行“一对一”指导,确保区域内集中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冶源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根据学校规模和布局,我们将街道划分成4个教研片区,每周利用半天‘无课日’,统筹安排开展教研活动。目前,已组织教研活动120余次、集体备课90多次、听评课165节,参加人员3000多人次,片区内交流合作、智慧共享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现在,片区教研成为临朐县农村学校开展主题教研、校本研修、岗位练兵、师徒结对等活动的主要模式,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主阵地。

    统筹协调

    建立动态化师资调配机制

    孙丽媛是冶源镇傅家李召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下午两点半,刚上完四年级音乐课的她,迅速骑上电动车赶往一公里外的洼子小学,那里还有20多名小合唱队员正等着她。在冶源街道像她这样跨校“走课”的教师还有很多。

    为解决薄弱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临朐县建立镇域动态化师资调配机制,明确要求短缺学科教师实行跨校“走课”,县级以上学科骨干教师每学期到薄弱校开展教研活动不少于两次。同时,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每名薄弱学校青年教师都配备业务导师,共同研究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确定教法、学法等,有效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动态化师资调配机制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研教改注入了新生动力,新课标解读、课例研修、教材研说、读书沙龙等集体教研科研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教研片区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开展“说、上、评、思”一条龙学科示范性教研活动,有效解决了学校分散、教研力量薄弱、教师参与率低等问题,切实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交互共享。

    多管齐下

    建立长效化考核激励机制

    偏远农村小学虽然处于教育的“神经末梢”,但关乎教育大局,更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为确保片区教研扎实有效开展,我们强化考核激励,对片区教研成员采取积分制管理,每名成员每学年必须获得60分的基础分,才有评先树优资格。同时,我们还将考核结果作为教育干部提拔任用的前置项和教师绩效考核的加分项,有效调动了片区教研的积极性。”冶源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抓好片区教研的同时,临朐县建立健全农村教师激励机制,乡村教师工作补贴、职称直评直聘、农村偏远小学特级教师岗位、周转宿舍建设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相继出台,激发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进山”从教,源源不断地为山区教育发展注入活力。冶源街道冶源小学根据教师年龄和参加工作年限设立了新竹奖、新秀奖、芳华奖、风华奖、红烛奖“五段”奖励机制,定期评选、适当奖励,让每个年龄段的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职业成长曲线,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干事创业热情。

    下一步,临朐县将立足于高精尖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片区教研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和乡村教育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窦宝华 刘云江 王兆磊 刘学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