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一引领三融入五贯通”铸魂育人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红色“家底”,赓续红色基因,坚持经纬党建引领,构建了“一引领三融入五贯通”铸魂育人模式。

    扎根西南,擦亮育人底色,使红色工匠成为“人培目标”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01年的四川首所新学——川南经纬学堂(后改名为“川南师范学堂”),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创建、变革到发展的办学路上,出现诸多著名的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学校所在地是西南革命老区泸州,棉花坡战役、长征四渡赤水一二四渡皆发生在此,红色革命遗迹约1200处,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将发展规划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厚植师生爱党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承“经天纬地、家国天下”泸职精神,确定培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红色工匠”的目标,2022年学校再度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为红色文化育人“定向领路”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传承百年红色传统,实施“政治引领”“红色铸魂”“强基聚力”三大领航工程,拓展“双+”(党建+、红色+)、“双融”(德育+技能)、“双带”(双带头人培育)模式。

    学校党委整合社会资源和各类学科优势,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启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设置研究课题,开展学术研究,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研究高地;同时,“中心”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广域思政体系,促进“五育”全面融合,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形成“一中心四着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学校党委书记带头上思政课、带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带头担任兼职班主任、带头组织开展班级活动,扎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领导干部带头“四进”,通过进课堂、进班级、进寝室、进社团,形成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示范的强大红色文化育人合力。学校获评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成为四川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立项建设单位。

    在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办法中单设育人服务板块,学校制定《育人积分办法和考核方案》,根据岗位和职称分层分类设定考核标准,将软指标变为硬约束,实现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此项工作被四川省政府部门表扬。

    “三红”融入,深挖红色资源,使红色文化育人“润物无声”

    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长效机制,挖掘和利用红色校史、地方红色革命遗迹富矿,融入环境、融入课堂、融入生活,2021年获批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红色历史融入环境。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前后,成立了“川南学生联合会”,培养了吴玉章、黄方、胡兰畦等大批革命志士。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恽代英校长带领学生成立四川省首个团支部——社会主义青年团泸县支部,传播革命火种,造就了肖楚女、李求实、刘力劳、余泽煌、曾润百、张霁帆等大批彪炳史册的革命志士。在抗战时期,泸职师生在学校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川南师范特别支部,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成立抗日义卖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解放战争期间,成立护校委员会,迎接泸州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为西南地区培训了一大批教育、水电行业的红色工匠。基于学校和区域百年红色历史梳理,建设“红色学府”校史馆,打造“玉阶(朱德字玉阶)广场”“启明广场”“品思(革命时期牺牲的泸职英才)广场”等红色实景教学场所,修建“经纬广场”“校训广场”等校史景观,以英烈命名校园建筑,全面丰富楼宇、道路、景观的红色元素,形成“处处皆文化、无声蕴芳华”的红色育人环境。

    红色元素融入课堂。第一课堂,梳理学校百年涌现的红色人物,如恽代英校长组织“旅行讲演团”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发动“学校公有运动”以及泸州“红军扁担代代传”“‘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三枚铜板”等红色故事形成红色读本,完善思政教育资源库,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育人格局;第二课堂,融入“技能报国”“传承百年”的红色元素,开展优秀校友讲职场、红色书籍阅读交流会、红色电影展播、红色文学专题讲座等育人活动;第三课堂,依托“青年志愿者学院”,打造“一院一品”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如师范学院“共筑温暖·画意未来”、数字创意学院“非遗市集·传承万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智能科技·E路畅通”等;开展志愿培训、项目孵化、志愿服务和文化传播,将志愿服务成果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泸职青年志愿服务品牌”。

    红色精神融入生活。从1964年起,泸州成为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以机械、化工、国防工业、能源为主的一大批建设项目纷纷落户泸州。泸州人民全力提供人力和物资支援,千方百计做好后勤保障,为三线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将革命精神、三线精神等融入学生“三下乡”“青马工程培训”以及参观体验和实地探访等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寻红色初心、承发展使命”活动,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单位,去实地调查和收集中国近现代史上泸职人的资料,采用PPT演示、小戏剧、微视频、模拟辩论赛、穿越剧、长征故事讲述人、红色书画展览、红色档案读档人等多种形式,活灵活现地呈现泸职、泸州故事;通过体验红军生活、遍访将军故里等活动,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

    五维贯通,打破时空限制,促红色文化育人“生根发芽”

    将红色文化贯穿育人阶段、内容、全员、载体、产研创服过程,打破时空限制,促使红色文化“生根发芽”,深化育人成效。

    阶段贯通。基于学生成长的规律,通过入学、军训到入职、生涯规划等成长阶段的重要节点,开设仪式激励课堂,邀请红色工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优秀校友为学生作入学讲座、毕业典礼贺词,强化学生对专业的尊重、热爱和对职业精神的深刻认识;结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学习和行为特点,突破固有的教育时限观,以故事激发情感为原则;突出红色素质考核,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考核机制上支撑和保证“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全媒体学习咨询模式”“微时代教学模式”“直播间开放共享模式”,实施大一自我管理、大二自我成长、大三自我发展,实现从“新学生”到“新员工”的贯通。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同备课同研讨同实践手拉手活动,打破学段壁垒,共享教学资源,组织灵活多样的思政理论课堂教学。

    文化贯通。打造红色育人网络,建设“龙涧之声”融媒体中心,汇编“经纬之声”读本,创作“经纬之歌”形象宣传曲,举行“经纬讲坛”,构建集读本、讲坛、电视台、网络平台于一体的宣传矩阵。建设完整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具有红色传统底蕴、百年校史传承寓意的校徽、校旗、手提袋、文化衫等;营造红色文化沁润氛围,编排红色话剧《赤水河上的密电码》,创编红色舞剧《小百花》、唱红色歌曲、讲红色经典、传红色读本、演红色经典等,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可看可听,以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小故事讲述大道理、阐释大情怀,开阔红色文化传承的思路和眼界。传承非遗文化,打造11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工作坊),实现非遗文化可触摸可交互,构建起“以史为脉、物景为用、活动为体、文化为媒”的全方位文化育人格局。

    全员贯通。以思政名师为引领,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优秀学生、家长、校友等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体系。选拔优秀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鼓励思政课教师担任辅导员或班导师,完善双向思政工作合作机制。选拔“双带头人”班级(乡村社区基层干部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的优秀学生讲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感人故事,实现“双带头人”班与其他班级互助互学。邀请品行优良、道德高尚的家长和校友进课堂,分享他们的奋斗经历,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促进“三全育人”工作有效开展。

    载体贯通。加强校际、校地合作,促进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际传承。先后与泸州市政府部门共建共享“经纬家教家风馆”(四川省首个校内家教家风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保密文化基地,与市博物馆、档案馆共建红色文化基地;让“酒城教育”学报、“春晓月刊”等传统媒体集体发声,聚焦正能量;打造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云上红色宣讲员、红色档案读档人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网络直播间等传播平台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培养了一批广受好评的优秀学生马克思主义接力者、理论宣讲员,使师生在各类社会实践中体悟红色基因的时代魅力,增进历史认知、国情认知和社会认识。

    产研创服贯通。实现生产性实训、科研与“双创”教育、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相结合,鼓励学生把科研做在生产一线和田间。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引导青年学生与服务革命老区、服务家乡同行,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赛场较量中得到升华,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完善奖助勤体系、学生团体组织自治、生活服务等,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