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修身 传道润心树新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又是一年教师节。每到这个日子,我的思绪都会不自觉地飘回到6年前的那一天。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满怀着对母校的深情,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非常关心和关爱教师群体。在八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待和嘱托,指引着包括我在内的广大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

    1988年我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一直在学校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从一名稚嫩的学生成为教师,从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音乐特级教师,一路上,我有太多需要感谢的“好老师”。从自己身上,我清楚地看到一名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一时,更在一生。

    如何帮助更多教师成长,培养出更多好老师?这些年,八一学校在教师培养工作上用力颇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成长需求的教师,我们设立了系统化的教师成长工程,比如拔萃工程就是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拔高而设计的。

    在从事艺术教育的漫长道路上,我也一直在思考,艺术教育要带给学生什么,我又要成为怎样的教师?

    在我看来,艺术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弹弹琴、唱唱歌,还要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些年,我一直提倡“活动育人”,给学生更加丰富的过程性体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奠基,用“温暖生命的音乐教育”达到用艺术滋养学生成长的目标。2017年,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带领200多名学生开展了“寻伟人足迹,扬红色传统”延安红色游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是如何学习、工作的,也通过艺术演出回馈老区。

    艺术不仅是滋养生命的力量,也是想象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了创新。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学校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科学的力量,艺术也大有可为,艺术教育者也大有可为。

    30多年来,从音乐基础教育到深耕艺术教育,从“大美育”的实践到“全人教育”的探索,随着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理解不断深入,我深感育人的根本是在育心。最近几年,我通过学习成为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督导心理教练,帮助很多孩子和家庭慢慢走出了心理困境。

    接力棒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难以忘记,在大学入学复试现场,由于感冒我唱歌时发挥不佳,正当我沮丧地准备离开时,一位满头银发的评委老师叫住我,认真检查了我的声带,使我有幸得以走上音乐道路,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后来,我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实习时,“师傅”章连启老师更是用言传身教为我树起了最好的师者榜样。他们是启发和照亮我的那束光,不仅为我埋下了一颗想成为教师的种子,更塑造了我努力追求好老师的模样。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我还要把这薪火往下传,努力做滋养学生、影响教师的“引路人”。

    (本报记者梁丹采访整理)

    

    让学校的“小眼镜”越来越少

    讲述人: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校长吴锦鹏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时强调,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吴锦鹏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

    时隔两年多,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看望师生的场景,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殷殷嘱托铭刻在我的心头。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孩子们齐声向习爷爷问好。习近平总书记询问孩子们学习和生活情况。他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总书记接着来到学校食堂,了解学生伙食和复学后疫情防控情况,叮嘱他们加强学校重点场所消毒,为复学复课提供安全的环境。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山区教育,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无比关心和期盼,我们乡村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负起使命,为新时代乡村建设做好服务支撑。

    两年来,我们学校以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为契机,改善了教学楼、生活楼,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餐厅和宿舍、2100平方米的部室楼,完成了运动场的提升改造,对整个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学校软硬件实现提档升级。如今,学校教室、餐厅宽敞明亮,新建的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室设施完备,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我们育人的方向和目标。让学生拥有现代文明素养,尤其是从小培植爱党爱国情怀,是我们坚持的育人要求。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是学生们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必备基础。我们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德育铸魂、课程建设、体教融合、红色美育、“五小”劳动、家社协同等六大行动,努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精髓,我们让学生诵读优秀经典,学习国画、剪纸、刺绣技艺;聘请专业武术教练,成立校武术队和武术社团,编排大课间武术操等,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既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又强健体魄。近两年,很多学生走出小山村,参加安康市、陕西省的活动展示、技能比赛等,甚至到北京参加比赛并获奖,外面广阔、丰富的世界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也给他们的成长注入了无穷动力。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牵挂。我们加强“五项管理”,落实“双减”要求,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改善用眼环境,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间,丰富体育设施,增加体育器材,上好“两课三操”,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教室装上了护眼灯、坐姿矫正器,配备了可调节桌椅,各班级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我们还设立近视防控教室和视力保健室,对视力差的学生进行矫正训练。现在,学生们爱眼护眼、积极锻炼的意识更强了,学校的“小眼镜”越来越少了。

    教师们时常谈论起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乡村教师的关心,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在市县教育部门和兄弟学校的帮扶、指导下,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了,专业成长的步伐加快了,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我们都在默默努力着,让孩子们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本报记者冯丽采访整理)

    

    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

    讲述人: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

    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江学院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叶世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

    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江学院考察调研。现在回想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的那一光荣时刻,我仍然是心潮澎湃、无比振奋;每当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都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思想上的淬炼、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震撼。

    校园广场上师生们高喊“总书记好”“习校长好”,习近平总书记向大家挥手致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闽江学院的亲切关怀、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深邃思考。

    一年多来,全校上下满怀特殊感情、带着特殊责任,以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我们深刻领悟习校长办学治校思想精髓,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升应用技术型办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年,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每年都到学校上思政课、作形势报告、与师生座谈。此后,福建省委、福州市委主要领导传承这一优良传统,我们也始终坚持突出铸魂育人,将立德树人贯穿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力实施“三个课堂三张成绩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全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闽院特质,一体化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闽院模式”。

    一年多来,学校思政工作再创新局面,建成全省首个思政教育劳模工作室,入选“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建设高校,被列为“福州市新思想学习教育实践基地”,获批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学校学子荣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本科组一等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