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共生型教研团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教研工作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四个服务”核心任务。由此可见,教研员正处在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网格中的关键部位,其“承上启下、环左顾右”的地位不可替代。那么,如何基于当下中国区域基础教育的教研实际,对标“四个服务”,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研共同体?共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行动路径指南。源于生物学的“共生原理”被移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界,用以解释人类社会中各种合作行为的动机、过程与效果。“共生体系就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而形成的生态关系。”按照这一经典界定,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构成了“共生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共生型教育生态亦是现代教研组织成长的专业追求和理想范式。

    百花齐放:

    激活自主、自信的教研共生单元

    “异质化共生”是保证共同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前提。具有良好教育生态的教研共同体,首先应当充分尊重共同体内部各个独立单元的独有存在价值,以共同的教研理想和合作实践激活各个单元的教研活动自主性与能动性,使其能够自信地参与并贡献整个教研团体。

    新时代教研工作的“四个服务”任务实际上规定了一个共生型教研团体的构成。比如一个省级或市县级的专业教研机构,应当与它所服务的基层学校、教育行政机构等教育管理决策部门,共同构成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服务学生全面成长的“三位一体”的共生型组织。由各学科教研员构成的专业教研机构,其服务职能之一,就是激活其他“共生单元”的活力,明确其各自在教研组织生态中的地位和任务:学校是实施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统整、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和保障教师教学与研究基本权利方面的主体作用;以地方教育局为首的服务教育管理决策部门,应以制度保障和正确的决策引领筑牢共生型教研团体,为大团队的协调运行与合力创造提供制度保障。教研共同体核心的服务对象是教师。教师是基层教研活动的主体力量,他们既是教研共同体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因此应当充分尊重基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验与原创性发现,保证教研生态中这一池活水能够源源不竭、奔流不息。

    专业教研员是共生型教研团队的组织者,是团队中的核心单元,对其他单元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教研员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政策的转化者,也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区域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学校教学改革的指导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教研员队伍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研工作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教学质量。省级和市县级教研机构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作为核心单元的作用,发挥好中间枢纽、智慧桥梁、专业高地的功能,彰显承上启下、连通转化的责任担当,将政策性文本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变想法为做法,让理念政策落地,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转化。

    比翼齐飞:

    构建互动、互惠的教研共生关系

    “互动”是教研共同体建构良好共生关系的基本手段。教研员与学校之间共建学科教研基地样板,教研机构与教育行政机构之间通过政策协同共同打造学习型学校与学科的努力,都是“教研员—学校—教育局”在教研领域协同互动的具体表现。“互动”的结果是“互惠”。各方在教研协同行动中受益,将进一步巩固教研共同体的共同教研成果,强力激发各单元贡献共生教研生态的行动意愿。当然,“互惠”成果中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学科教师,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学生立场既是教研工作出发点,也是教研工作落脚点。教研员在与各方进行教研互动中汲取的学科学术资源、教育行动经验和政策利好支持,整合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能。与此同时,教研员也将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实践中汲取行动研究的素材与资源,捕捉到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课题,在提出问题和回答时代的教育之问的过程中获得教研工作自信。

    专业教研员团队内部也应加强互动。目前,专业教研员主要以学科来进行划分。教研员作为各个学科教学的领头雁、教师心目中的学科专家,在开展工作时针对自己负责的学科独立开展工作,这使得一些学科教研员容易独立于组织之外,疏于与其他学科教研员的联系。在学科统整和以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科协同教研已成为教研工作的新追求,各学科教研员一起听课评课,一起观察和研究学生,教研员协作形成的教研合力,远大于教研员个体能力。高质量的教研队伍需要各学科教研员基于共同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协同配合,避免单兵作战、单打独斗,力争“雁阵齐飞”,实现专业共进、资源共建、使命共担、成果共享。

    并驾齐驱:

    营造开明、开放的教研共生环境

    共生型教研团队所追求的“共生”,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共同存在和共同生存,而是共同成长和进步。杜威言:教育即生长。共生型教研团队所追求的正是共同成长,即通过互动和互惠的教研共生关系来实现专业素养上“共同但有差别”的正向提升与改变。无论是共生单元个体活力的激发,还是互动与互惠关系的建构,都离不开良好教研共生环境的营造。

    共生环境的营造首先需要价值引领,特别是要发挥好专业教研员在价值观引领中的领头雁作用。“四有”好老师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与时俱进的新期待、新要求,有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作为“教师的教师”,新时代教研员不仅是一线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同时应当担负起学科教师师德与师风养成的职责。在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教研员要以理想信念为基,用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引领教师前行,同时通过制度上“党建与业务齐抓,思想与专业共进”的基本思路,增强共生型团队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自觉以行动的合力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贡献教研组织的智慧和力量。

    共生型教研组织建设应当遵循“共同体思维”,培育团队行动的“共同体文化”,要“齐”字当头,齐头并进:思想上信仰坚定,自觉看齐;行动上团结一致,步调整齐;业务上精益求精,高标对齐;学习上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教育大计,质量为本;质量大计,教研为本。地方各级专业教研组织应当在工作中重心下移,协调各方,以比翼齐飞的团结之姿,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道德良好、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强的共生型专业教研团队,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在地化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教研支撑。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主任、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