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担当,是自觉的追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每年我都有写生日小作文的习惯,把每一年的记录连起来就能看到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透过一个人就能看到一条战线、一个时代。

    对照年初的心愿,我给自己的表现打85分。成年人的改变特别不容易,但有目标、有意识就真的有可能。这是极其艰难的一年,病毒让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强大,找到可为空间,找到危机中的生机,以我们的确定性应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才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

    这一年,工作提档升级,我选择主动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做微课,有巨大的成就感也有清晰的虚脱感,这种地毯式的研究让我的研课能力有了扎扎实实的进步;策划“相约星期三”系列学术论坛,用两个月时间陪7位主讲人透过网络直播带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行动研究带来理念提升,也为转型期教师成长指明了方向,本土研究产生的巨大能量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接下来的全市赛课好课频出,我们走进了清晰的理念磨课新时代。

    如果工作上只能有一件事列为年度事件,那就是我们勇敢地开放自己,邀请了6位全国知名专家一对一点评6节获奖课,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勇气来自于对这些课清晰的思考,是可圈可点的研究作品,借助作品进行学术对话,收获的是对语文教育更本质的理解。至此,我们走到了一个更开放也更高位的学术平台,这是巨大的突破,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可持续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发起了两项研究“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三次备课行动研究”和“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混合式学习方式研究”,看到参与研究的区域与学校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们很欣慰,工作也更加投入。

    这是做教研7年半以来最有成就感和使命感的一年,也是历年年度回顾中说到工作最多的一年。随着年龄的增加,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依托工作岗位贡献社会的时间越来越少,要更加珍惜和努力;也许是积淀了那么多年,终于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新时代,我与许多教育同人产生了共识,那就是要为普通教师、普通学校的发展提升做点实事,尽管力量微薄,但能做一点是一点。我想,这是在回应自己当初选择教育事业的初心吧。我要用行动点燃年轻教师,营造更深层次的教研生态。10年前,我给自己的年度总结标题是“直心即道场”,10年过去,初心依旧,底气更足。

    去年,我在日记中写道:“课改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砥砺前行,需要有情怀的专家变身教练,持续带领和跟进。”基于此,又得益于外在的机缘与内在的使命感,2021年我发起成立了一个教师成长“研究共同体”。共同体有18位成员,我给他们的定位是学校学科课程领导研究。共同体成员来自市区18所学校,每一个人都是其所在学校校本教研的“天花板”,但我仍然想带领他们再次突破自我,经由他们的成长拓展校本教研的空间,用教研支撑课堂教学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用很笨的方法老实地付出,49天打卡进行了四轮,从课堂观察、阅读展开到磨课记录、校本研修,每个人累积的研究记录超过10万字。从一个人带团队到有年轻博士以“第三只眼睛”进行专业观察、年轻教研员做助手,团队工作更加有条不紊。最近一段时间十分忙碌,不断奔波于各个学校之间,但也深受鼓舞,因为每所学校都有特色、有思考、有进步。同时,我也为学校教师的成长感到惊喜:郑娜的蝶变,郑治的开放,廖丽佳展示课背后日常教学扎实的改进,熊智勇的放下,向彪所带学生的精彩展示,淦真银团队质的提升,我们在真实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中谋求改变,在不断的行动中找到坚持的力量。

    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主动担负使命,无怨无悔地忙碌、奔波、操心;我们要与学校、教师越来越深地“长在一起”,相信真正的改革将会发生在“最后一公里”。

    2022年快要过半,这一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发布,立德树人有了更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帮助教师树立育人意识,找到具体方法,培养国家需要的接班人,需要我们更坚定地守住初心。

    路依然很长,我也依然需要自我突破与生长。去担当,是更自觉的追求。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