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考查区域认知的五种思维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考典型试题解析 

    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高考试题设计不再聚焦学生机械地识记地理知识的多少,而是关注学生灵活运用空间思维方法的综合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对区域环境的理解程度。

    比如,2022年全国高考地理乙卷第37题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认知的本质和价值,特别强调对区域认知中五种空间思维方法的考查。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区域认知中的辩证思维

    题目素材以北美洲冰盖消融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为话题,首先指出海岸线位置变动既是全球性海平面升降的结果,又与区域内陆面升降有关。海平面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升高,还存在局部的下降。试题的立意旨在考查学生是否能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较为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

    为了进一步强化区域分析中的辩证思维意识,第(1)题要求学生在对海平面与陆面变化做出判断的基础上,分析海平面与陆面对海岸线的影响。由于冰盖消融导致冰雪融化后注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冰盖消融导致地球表层岩层压力减轻,陆面抬升。如果海平面上升幅度大于陆面抬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反之,则向海洋推进。二者体现了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

    区域认知中的关联思维

    区域内地理要素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随之改变。第(1)题中,题目设计揭示了一个完整的区域要素的关联链条,即:全球气候变暖→冰盖消融→冰雪融水注入海洋、岩层减压→海面抬升、陆面抬升→海面抬升幅度大于陆面抬升,海岸线向陆地推移;陆面抬升幅度大于海面抬升,海岸线向海洋推移。该题考查学生对气候影响水文、水文影响地貌的空间思维意识的掌握程度。

    区域认知中的动态思维

    地理学科研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动态变化,阐明地理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律。图中给出甲乙两站海平面在1980—2020年的变化示意图,考查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认识思维能力。这种考查具有显著的进阶性,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动态思维能力,就不难判断甲站区域海平面随时间的推移下降,乙站区域海平面随时间的变化而升高。高阶思维是需要分析这种变化规律的成因,分别在第(2)题和第(3)题进行设问,需要学生从甲乙两站所在地海平面动态变化的不同表现,分析其蕴藏的要素变化过程。

    区域认知中的综合思维

    第(2)题和第(3)题的设问需要学生结合具体区域背景,调用综合思维能力加以分析。第(2)题中,甲地为基岩海岸,冰雪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不断抬升,造成海平面下降;甲地又位于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水急,输沙量少,对地表形态塑造轻微;甲地所在区域人口密度小,海岸带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该题需要将甲地所在区域的基岩环境、河流形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考虑。

    第(3)题同样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乙地的地理环境条件,运用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分析。为了降低题目难度,设问中要求学生集中回答人为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解题思路的提示。乙地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与甲地环境相比,具有强烈的反差。乙地人口密集,经济活动强烈,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加速,造成海平面上升;由于河口三角洲水利设施拦截泥沙,沉积作用趋缓,海平面上升;远离冰盖消融区,受地壳均衡作用影响,地壳可能沉降,海平面相对抬升。本题需要综合分析人类活动与地壳沉降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区域认知中的比较思维

    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课程标准强调考试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探究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精神。试题设计选择北美大陆甲乙所在的两个对比明显区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调动比较思维能力。第(2)题和第(3)题包含了对甲乙两地人为活动存在明显差异的比较。

    第(4)题直截了当地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环境条件分析甲站与乙站的差异。学生需要知晓阿拉斯加、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空间位置,才能对甲乙两站的空间位置进行准确判断,进而回答甲乙两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不同方向。同时,学生需要比较基岩海岸和三角洲海岸地势坡度的差异,才能得出甲地变化幅度小、乙地变化幅度大的结论。

    高考试题是测评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工具,高中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关联思维、动态思维、综合思维和比较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