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体现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考典型试题解析

    编者按: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在高考试题中是如何体现的,高考命题考查方式有何变化?给高中的教学和复习备考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本期我们约请部分学科的专家和一线教师,结合2022年高考的一些典型试题进行“解剖”式分析。

    中学历史课程承担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也承担着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功能。高考试题是国家意志、教育方针及命题立意等要素的直接体现。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有助于把握高考命题方向,为学生的成长培根铸魂,同时对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也很有指导意义。

    下面笔者以202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中的历史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再任人宰割,开始自立自强

    道路引领方向,方向决定命运。全国乙卷第30题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中共中央从当时的时局出发做出政策的调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坚定不移地走全民族抗战的道路。全国乙卷第41题,选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引进技术为情境素材,材料二、材料三特别对比强调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到上世纪60年代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试题选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让爱国信念植根于学生心中,让道路自信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内在自信。

    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全国甲卷第30题,通过选取抗战时期边区政府政权性质的阐释,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反映了边区政权具有新民主主义的特征,从而认识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全国乙卷第29题,选取“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新旧”判断标准发生的变化为素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引起变化的原因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试题的命制将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高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阶段,试题旨在激发青年学生自觉承担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全国甲卷第31题用饼状图形式对比了1978年和1987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种经济成分占比变化。全国乙卷第31题用柱状图对比了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两道题都是立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一重大历史史实基础。高考试题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示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应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题目从经济制度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引领学生自觉形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从而坚定爱国之心。

    认识和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价值内涵,树立文化自信,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

    试题注重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甲卷第27题选取了古代统治者重视文人学者、重视儒家经典著作修纂的史实,引起学生对儒家经典、官修书籍等的重视。全国乙卷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素材,展现了盛唐书法的时代特色和艺术美感,将书法艺术中的美学理念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试题通过引入中国古代史重要内容,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价值观和先进理念,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树立文化自信,筑牢新时代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