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教师的信·陈璞常耕心田成良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作为教师,年轻人也应该在这个新时代力争成为良师,跑出人生的最好成绩。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初入教坛最大的优势是有热情,希望在教师岗位有一番作为。但经过一段实际工作后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热情一点点消逝,一些人便从此一蹶不振,年复一年“应付式”工作,把专业发展抛诸脑后,最终连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都尚且勉强,更遑论成为一名良师了。

    那么,走向成为良师的路上,青年教师该何为?

    心态要保持积极阳光,存有高远的志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外部环境不理想,要在有策略地改变自己的同时不熄灭内心的理想之火。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当年中师毕业后,想当一名语文教师,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如愿,只是在吉林一所小学做了一名教务员。后来,在她的坚持与努力下终于成为一名教师,却又成了什么都教的“补丁式”教师,但她却努力成为“全能”队员,把每一科都上好、上出特点。正是对自己教育理想的不放弃,才铸就了她最后的成功。教途漫漫,暂时的失意、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田”荒芜。

    发挥自己的长处与特色,找到发展方向。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教师同样如此。但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当你把自己的长处与特色发展到极致,那么你便做到了一个“最好的自己”,这就是“反木桶理论”。其实,一个人的长处与特色也是一个人的热情与喜爱所在,往自己“爱”的方向努力,自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专业发展起点不高,音乐技能学习是“半路出家”,学历是音乐教育专科。从专业发展环境来说,我曾长期在上海远郊一所乡镇普通中学工作,专业发展看起来难有起色。然而,我找到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教科研写作之路,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要有一个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的过程。除了少数刚工作就在名校,并有名师提携的“幸运儿”可能“冒尖”比较快外,我发现大多数优秀教师要有10年左右的历练,才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全面提升。这大概就是“十年磨一剑”吧。超越他人,我们的力量在哪里?第一,要有行动,勇于在自己的课堂进行探索与创新;第二,要有想法,对优秀课例以及自己的课堂实践得失成败进行反思;第三,要有记录,把所做、所思、所遇、所感用笔记录下来。“心田”须常耕,教师是需要反思的职业,只有“思接千载”才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成长的背后需要“舞台”下的坚持与付出。

    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学习是必然趋势。不管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大学所学只够一个教师起步而已,后面的教育教学路走得是否精彩,还要靠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方法不外乎拜师、交友、读书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书能帮助我们打开心灵、汲取智慧、接触真理、借鉴经验、获得知识,是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

    要有一颗慈悲心和公平心。其实,“爱生如子”是一种极高的道德要求,绝大多数教师难以做到。但对学生能够公平以待、心怀慈悲,则是每一个良师的基准。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总会遇到各种学生,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般会高看一眼,但对那些后进生呢?最是年少轻狂时,总有些孩子不经意陷入人生的“冬天”,郁郁葱葱化作了枯枝黄叶。这时,我们是武断地下一个“朽木”的结论,还是对他们给予帮助,耐心期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度己及人,回想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也不是教师眼中品学兼优的“香馍馍”,而属于时不时犯些错的顽皮学生,成为教师后我也没有苛求过学生。因为我懂得,“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曾填小令《鹧鸪天》一首:“逝水流年去不还,欢歌佐酒饮且干。秋声切切催霜发,暮雨丝丝停晌欢。君莫叹,夜阑干,杏坛耕作地天宽,红尘笑看青云路,弹指惊雷万仞端。”攀向良师之巅,我还在半山腰,但我没有停下脚步,因为更美的风景还在更高处。青年教师朋友们,期待我们能共会在此山之巅!

    (作者系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上海市川沙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