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裳是形声字,从衣,尚声,本义是下衣,有别于现代的裤子。裳,温暖,链接人心的最软处;裳,也充满诗意,充满教育的味道。

    《诗经》对“裳”情有独钟。裳可以与战争相关联,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无衣》,被称为中国史上第一首“军歌”,以高亢激昂的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名传后世。这是秦国将士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重读这首诗,让我们仿佛回到“旌旗猎猎马萧萧”的时代,清楚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雄浑力量。

    无疑,几乎所有人都爱好和平,但战争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不断游走。以“裳”为对象来讨论——《木兰辞》中“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这里的“裳”就起了变化,由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战衣”,变为洗去征尘后的“女儿妆”。

    裳,是思念的信物和替代物。《诗经·绿衣》写道:“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诗人目睹亡妻遗物,顿生伤感,由此浮想联翩,心不能宁。每每看到衣裳,看到“密密织”的星点针眼和短浅线头,诗人就会想到亡故的贤妻,这是心理的自然机能,也是文化和诗歌的蕴藉和魅力。

    裳,是恬淡的生活。张祜《赠窦家小儿》写道:“深绿衣裳小小人,每来听里解相亲。”这是一幅和平年代、日常年景的“清平乐”:小小孩童,蹦蹦跳跳,活泼顽皮;穿上自家缝制的“深绿衣裳”,就像把孩子放进了绿树阴阴之中,多么晶莹剔透。这是由“裳”的深度文化内涵,回到现实生活欣赏到的美好。

    裳,对于人的意义有许多:一是遮风、挡雨、蔽体,这里的裳与食、娱一样,都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二是装饰,因此“妆”与“装”互为通假;三是提质,穿上得体的衣服,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精气神;四是映衬,这是哲学上的含义——人与裳,应该是地位平等的映衬关系;再拓展一步,就教育而言,无论是具体的学科课程,还是一面墙壁、一株小草、一方水池,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都同等重要。

    所以,裳,就自然进入了我们学校的课程序列。

    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找到更好的“尺子”,我们借助校外资源开设了“校服设计”课程,把它命名为“裳课程”,不仅教给学生用剪刀裁剪布料,还把“裳诗歌”“裳文化”融入其中。读读背背、思思悟悟、拼拼粘粘、写写画画、剪剪缝缝……每一个小动作,都是教育之作;每一个小创意,都是创新之举;每一个小成果,都是智慧之果。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东门路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