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下好乡村教育振兴的“先手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教育要振兴,关键在教师。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但是,怎么能做到精准?怎么能做到本土化?又怎么能做到培养优秀教师呢?

    对此,国家进行了许多探索,譬如公费师范生计划、定向培养计划、优师计划等,虽然这些计划培养了一批面向乡村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到位率上看,都远远不能满足偏远艰苦地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对全国9省19区县7482名教师的调查发现,我国乡村学校教师的绝大多数是由坐落在地级市以下的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这些院校培养的师范生质量总体上决定着乡村教师的质量。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将在骨干教师培养、高水平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学校规划与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促进学校间管理、课程、平台、专家等优质资源共享,最终的目的是整体提高师范教育的办学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协同提质计划对深化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认为,计划应在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要重点提升“面向乡村”的师范教育质量。21世纪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中师和师专的基本定位是为乡村学校培养教师,实际上中师和师专不仅发挥了为乡村学校培养高质量教师的历史任务,而且还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然而,随着新世纪初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全面转轨、全国高等学校全面扩招等,导致面向乡村的中等师范教育消亡了,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了,师范生就业选择自由了,边远艰苦农村地区按自由择业原则已很难吸引到优秀教师了。协同提质计划应找准“真正面向乡村的师范院校”这个关键点发力,重点加强薄弱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和师范学科建设,吸引优质生源、提升薄弱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质量,从源头上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其次,师范院校协同提质计划要合理规划“面向基教”的学科专业体系。一般来说,基础教育层级体系存在从低到高的逻辑制约关系。如果低层级教育的教师质量不高,那么高层级教育的教师质量再高也较难补救前期教育的累积弱势。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乡村教师补充的困难程度,从行政层级看依次为:乡村>乡镇>县城;从学校层级看依次为:小学>初中>高中。因此,师范院校协同提质计划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的整个层级来系统思考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问题。

    再次,师范院校协同提质计划要全面加强“面向本土”的课程教学体系。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即教什么样的知识、怎么教的知识、教给谁的知识。过去,师范院校比较重视前两种知识,但是优秀的乡村教师必须掌握“教给谁的知识”,即理解乡村儿童的原有经验基础和乡村社会的教育资源优势。优秀教师就是能读懂儿童并能在儿童的经验世界与课程的知识世界之间建立起有效链接的人,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尊重乡村儿童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把课程与当地的一方水土联系起来,与当地的生活、生态、生命联系起来,开展项目式学习、社会情感学习、STEM课程学习等。因此,真正适合乡村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经过本土化和在地化课程学习与实践训练,协同提质计划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突出本土取向,培养能胜任乡村学校教学的优秀教师。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专家工作组成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