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在美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学校“五育融合”的课程建设中,美育不应是原有课程中的“补齐”,而应是通过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生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美育融合课程的几种基本形式。

    从美育融合课程的体系架构来看,课程是融合的基础,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是“五育融合”的根本保证。在以美育为主导的融合课程中,应该将美育放在整体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考量,考虑美育在不同阶段所占课时比例、不同学段课程衔接等整体架构问题。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可以达到“不同学段目标与育人目标相匹配、不同学科目标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效果,使课程建设在“学科化”的基础上走向“体系化”。

    从美育融合课程的建构方式来看,包括“育内”融合、“育间”融合、“跨育”融合。美育课程为主的“育内”融合主要指不同艺术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比如,音乐与美术、美术与戏剧、戏剧与舞蹈等。这些课程虽属于不同学科,但具有相似的课程属性,紧密围绕“审美育人”,彼此间的联系与支持不容忽视。“育间”融合是指以“一育”为引领融合“他育”的形式,在美育为主的知识结构下进行不同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合,实现“五育”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跨育”融合通常要打破学科边界,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将“五育”元素融合在项目学习、主题活动、合作探究等形式中,这就需要教师对项目主题、活动内容等加以筛选和斟酌,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进行导入,引发学生的持续关注和深度参与,体现“五育”之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

    从美育融合课程的教学活动来看,需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依据教材创设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评价。在明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将“五育”共同融入,而不是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弱化而达成对“五育融合”的强化。这一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正确的“五育融合”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育人元素——明确融合的是“五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元素,而非不同学科知识的堆砌和叠加。在不同的学科教学、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过程的不同时间节点等方面,“五育融合”所产生的育人效果均应有所不同,教师需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审视融合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美育融合课程可以是美育的显性带入。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等方式找出现有课程中美育的契合点和切入点,挖掘显性课程中蕴藏的隐性美育资源,对原有的学科课程进行充实和完善。美育的融入不是在原有的课程目标基础上进行“锦上添花”,而是在此基础上凸显课程原有的美育元素,从而使教育目标达到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均衡。比如,数学学科中,函数图形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性、节奏性、对称性,这些特性恰好是美术创作中常见的秩序和规则,若以函数图形本身作为一个单位,结合现代装饰艺术手法,还能够创造出“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具有规律的艺术美。

    美育融合课程也可以是美育的隐性浸润。许多教师对融合课程的教学活动往往存在一定误解,认为融合教学一定要具备具体的融合内容、融合形式和融合切入点。其实,“五育”是学科的上位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不一定要设定刻意融合的教学环节。比如,关于语文学习中排比句的使用——可以体现韵律美、节奏美、结构美、形象美、立体美等,这些体验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和熏陶。此时,美育的融入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形式和方法,审美体验感的获得也是美育的重要参与方式。当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大于课堂资源所能提供的内容时,课堂教学就显得较为局促。此时,打破教室壁垒,将课堂内外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将学生课堂内习得与课堂外所需进行链接,而且可以为“五育融合”提供更多契机。比如,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抛给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需要了解校史、理解校训、突出特色,才能满足校园的“人文化”需求,达到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目的;需要通过日常观察、调查师生所需,完善校园功能、美化校园环境,才能满足校园的“人性化”需求,达到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目的。

    在美育融合过程中,学生的学科知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将得以提升,美育则作为一条隐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