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辽宁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辽宁教育系统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严标准全面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展现辽宁教育的更大担当和作为。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目标、总要求、总原则,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要素和重大举措。

    一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延安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引导全省教育战线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织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融合式教研备课,在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将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上创造积累新经验,全方位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

    三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利用辽宁体育大省、制造大省、文化大省资源优势,推进体教融合、校社协同,构建学段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美育体系、劳动教育体系、健康教育体系,组织开展“校园足球”“冰雪运动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形成一大批“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典型案例。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彰显了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政策导向。

    一是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实施辽宁省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推进幼儿园与小学双向科学衔接,在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上取得新成果。

    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辽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县(市、区)工作,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辽宁城乡一体化学校布局建设、师资配置、经费保障等机制,打造一批“乡村温馨校园”,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三是强化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实施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程和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在德育、科技、人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7个领域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普通高中,改变高中“千校一面”办学局面,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补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体系短板。发展社区教育,发挥辽宁现有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的引领辐射作用,建设一批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办好老年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部分城市开展老年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在“康养学游教”结合上创新探索,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紧密围绕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改造融合多种学历继续教育形式,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发挥高校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把高层次人才培养抓好抓实。

    一是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建成一批“兴辽卓越”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一体化贯通培养,构建高质量辽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市域产教融合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二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双一流”建设,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在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上实现新突破。围绕“一圈一带两区”协调发展,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教育联盟和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设立一批特定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组织高校与科研院所、大型行业企业建立跨学科、跨机构协同育人机制。

    三是推进高等学校开放办学。发挥东北三省一区教育协同领头羊作用,深化东北亚教育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把辽宁打造成为东北地区教育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中心枢纽,助力东北地区开放水平提高。推进国际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围绕高、精、尖、缺学科及融合创新专业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打造“留学辽宁”品牌,在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上取得新成效。

    第四,增强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教育承载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服务创新发展能力。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聚焦辽宁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一圈一带两区”建设需求,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系统,指导高校高起点布局支撑原始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布局一批服务全省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缺学科专业,在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上取得新亮点。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聚焦“国家所需、辽宁所能”,组织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辽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争取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辽宁主导行业产业技术难题研究,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为辽宁竞争力赋能、储能、提能。

    三是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联盟,重点建设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型智库,加强原创性、特色性、区域性项目研究,打造辽宁地方特色学派,整体提升高校资政服务能力。发挥学术期刊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作用,提升辽宁高校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在全国高校学术期刊领域发出辽宁声音。

    第五,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助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一是打造一体化数字教育服务体系。依托辽宁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职业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平台,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构建辽宁“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加快推进辽宁边远、农村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数字化赋能,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二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建设一批信息化融合创新典型区域、标杆学校、示范课例。建设宽领域、多元化、开放式的终身学习支持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在探索“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上取得新突破,助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夯实人才强国建设根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