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笔记层层推进的看图写话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老师,以往在教学看图写话时我总感觉很吃力,孩子写得也很辛苦。您能不能教教我,在一年级刚开始接触看图写话时,到底应该怎么进行教学呢?”

    面对我的困惑,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刘军走进了我的班级,为一年级孩子上了一节看图写话课。

    上课铃声还未响,刘老师就早早走进了班级。她拿出一支白粉笔,在黑板的最右边开始写板书。“时、地、人、干”,孩子们围在刘老师身边叽叽喳喳地读了起来。“还有呢!先、接着、然后、再、最后”“王小力、陈方?真奇怪,这些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带着疑惑,伴着铃声开始了美好的课堂学习之旅。

    只见刘军老师开门见山:“孩子们,刚刚在课间看见有许多小朋友围着我,读着黑板上的这些字,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板书,一起来读一读。”

    “gān”,最后一个干字,有的孩子读成了第一声。坐在下面的我心想:这些孩子一定不懂干是什么意思,也不懂为什么要把这四个字放在一起。刘老师并没有急着纠正,而是顺着说——时代表时间,地表示地方,人就是谁的意思,最后一个字,谁在哪里干什么,所以这里的干,讲的是做一件事情,读第四声。接着,刘老师用手圈了圈第二部分,她告诉孩子“先、接着、然后、再、最后”这些叫关联词,讲一件事情时每个词只能用一次,要用这些词学会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课前板书的最后两行分别写着陈方、王小力。刘老师问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是名字!”孩子们回答。刘老师这时告诉孩子们,你们是有名有姓的,那图中的人物也是,给他们起名字时也需要有名有姓。我心里咯噔一下:是啊!小明、小红、小兰,这些常年宣之于口、随意说出的名字,对于语文这样一门学科来说,太过随意,语文教学是需要仪式感的。

    “你知道这两个名字是图上的哪两个人吗?”孩子走上前来,指了指最前面的两个同学。我听到这个问题时,心里由衷敬佩,问得太精彩了!这是一幅植树的场景图,而图中其实是有许多同学的,教学时难点就是怎么告诉一年级孩子要重点写谁?为什么要重点写他们?如果直截了当、非常机械地告知孩子要多写前面这两个孩子的植树过程,那下一次他们依旧分不清主次详略。而刘老师的这个问题一抛出,让孩子在图中自己找出需要重点写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短短30秒就解决了关于详写、略写的一大难题。关于写话的四要素、关联词、详略分配这三个问题,刘老师通过看似简单却饱藏深意的课前板书就解决了。

    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下面正式进入写话。

    “你们看看,这幅图是什么季节?”根据孩子的回答刘老师只板书了“春”这一个字。关于时间,最简单的我们可以说春天来了。“春天怎么样”“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那我们把春天去掉,可以怎么说大家一下就知道这就是春天?“万物复苏、柳绿花红”“是啊,这样就更美!选两个词就可以”“如果把春天比作人,又可以怎么说”“春姑娘来了”。一个未写完的“春”天,带来了孩子们语言的多种可能性。

    “接下来,什么人?谁?”这时刘老师紧接着后面板书gēn、和、dài三个字。孩子们很快根据不同的字说出不同的句子,字的不同,人物的顺序也不一样。

    “到哪里?”这时刘老师板书了“到”字,却和前面的gēn(和、dài)空了一大截。“去干什么”板书“去”字。

    “那他们去可不是空着手去,看看图,铲子用什么动词?水桶呢?”

    “怎么样去?心情呢?”

    最后第一段的板书:

    春_______,______gēn(和、dài)_____,káng_____提_____(怎么样地)到_____,去_____。

    在四要素基础上,还增加了动作、心情的复杂句子,孩子在刘老师的引导下顺利地说出。

    紧接着,刘老师带着孩子把植树的具体过程用关联词串联,动词也用三角符号打出,最后不忘提醒孩子开头空两格。

    刘老师的这节课,从精巧设计的板书中就能看出名师的教学智慧。最右侧的课前板书激发学生兴趣、厘清主次详略。第一段四要素的板书书写,有收有放,道出不同。中间段落借助关联词,梳理孩子思路。最后一段绘声绘色,进行总结。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而听了刘老师的这节课,我还想说,“善教者,使人生智慧”。在低年级学生写话的起始阶段,更需要这样带有清晰思路、理性思考后“搭手架”式的智慧板书,让一年级孩子敢说、爱说、会说。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